第一章 冷战哺育阿帕网

( 本章字数:19348)

  任何试图彻底追踪一件事情起源的做法,都被证明是极为困难的。首先遇到的难题还不
是如何做到真实可靠,而是很难确定从哪里开始。这就象考察事物的原因,每一个原因又是
另一个原因的结果。如此追溯下去,很多时候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会被历史带到哪里。
    正如许多时候历史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面目全非一样,当我们今天打开电脑和世界
各地的朋友联系,通过互联网络获取各种信息的时候,也许很难相信,这个对人类产生如此
巨大影响,给人类通信带来如此巨大革命,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联系得更加紧密的互联
网,竟然是由美国的冷战机器哺育起来的。

    冷战

    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我们的世界被按照意识形态信仰的不同划分成了东西方两
大阵营。双方为了实现各自的“理想”而进行着军备竞赛。与真枪真炮的“热战”相比较,
这种不见硝烟的“冷战”在激烈的程度上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40年后,当人们庆幸预期中的世界大战的阴云终于烟消云散的
时候,冷战的双方却发现各自都不得不面对自己造出的足以把人类(包括他们自己)毁灭多
次的原子弹!
    回顾冷战的初期,美国作为西方阵营的代表在技术上并不占有多大的优势。
    翻开美国人写的关于互联网发展历史的书,或者从互联网上查找这方面的资料,都少不
了提起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 I”。这颗卫星重约
80公斤,差不多每天都要在美国人的头顶上飞过一次。
    喜欢“恶作剧”的苏联人似乎觉得这一颗卫星还不过瘾,仅仅在一个月之内,1957年
11月3日,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 II”又上天了。这颗重达500公斤的卫星,甚
至还带了一只活狗进入太空做实验。
    再此期间,同样处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毛泽东主席率中国代表团访问了苏联。
    他在一次会上曾经不无讥讽地说:美国人有什么了不起?苏联老大哥把人造地球卫星抛
上了天,美国人哪怕抛个山药蛋上去给我看看。
    敏感的美国人把苏联的卫星看作是对自己技术落后的严重警告,当然要急起直追。1958
年1月31日,他们终于把“山药蛋”给抛了上去。
    然而,与美国普通百姓听到的卫星上天的“喜讯”不同,技术专家们都非常清楚,这颗
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的人造地球卫星“Explorer I”,的的确确只是一个“山药
蛋”!比起苏联此前发射的卫星,美国的“Explorer I”实在是小得可怜。这颗卫星只有8
公斤,其重量也许还不如苏联第二颗卫星中携带的狗!
    美国军队的通信网络也令人担忧。尽管这些网络按照当时的标准是高水平的,但是,这
种由中央控制的网络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想到,只要摧毁这种网络的中
心控制,就可以摧毁整个网络。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军队通信联络的网络化程度越高,受到破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更何况这种网络在原子弹面前是如此脆弱,很可能用一颗原子弹就可以切断整个美国军队的
联系。
    美国军队的威信和权威,甚至自信心,一下子降到了最低点。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从一开始就对“内行领导内行”怀有戒心。
    他的国防秘书,52岁的NeiMcElroy就不是军人,而是个“卖肥皂的”──从一家一户
推销肥皂,直到当上能够生产“一流好产品”的P&G公司的老板。
    也许对于艾森豪威尔将军来说,与其重视军人,还不如重视学者。他是第一位在白宫的
晚宴中邀请科学家和工程师作佳宾的美国总统。而且,他还总是把这些人称作“我的科学家
们”。用国家科学院院长D.W.Bronk的话说,总统“经常喜欢把自己当作是我们中的一
员”。
    在苏联的第一颗卫星上天后第10天,总统就召集他的科学顾问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讨
论。
    1957年11月20日,苏联的第二颗卫星上天后仅半个月,那个“卖肥皂的”正式对国
会说,再也不能无组织、无计划地行事了。他打算成立一个机构,总体负责对国防科学的研
究。
    1958年1月7日,在美国的“山药蛋”被抛上天之前不到1个月,艾森豪威尔总统正
式向国会提出要建立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这个机构在开始的时候也经常被称为“ARPA”)。希望通过这个机构的努力,确保
不再发生毫无准备地看着苏联的卫星上天,这种让美国人尴尬的事。
    两天以后,艾森豪威尔就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强调:
    “我今天并不打算对危险的军备竞赛做出判断。然而,有一件事是非常清楚的。不管他
们现在怎样,美国打算让他们停住。”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

    1958年初,52岁的Roy Johnson被任命为DARPA的第一位主任。仅仅5天之后,国会
的资金就拨了来。520万美元的拨款,2亿美元的项目总预算!这是1958年初给DARPA开张
的最好贺礼。当时的2亿美元可是个天文数字,几乎所有人都被惊着了。如果进一步考虑到
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大跃进”时代,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笔资金的历史意义。
    毫无疑问,美国要确立自己在军事上的绝对领先地位,他们的态度是极为认真的。
    我们很难看到一家机构,能够象DARPA那样对新科学技术如饥似渴到这种程度。
    从成立的第一天起,DARPA就在不断地为美国军队寻求最新的科学与技术。他们对此丝
毫不加掩饰,只要是新技术,只要有可能用于军事目的,就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即使我们今天通过互联网访问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的网页
(http://www.arpa.mil/),仍然能够看到这个部门公开强调其“首要职责是保持美国在技
术上的领先地位,防止潜在的对手不可预见的技术进步。”他们公开宣称,DARPA的任务就
是:
    “为美国国防部选择一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发展计划,并对这些研究计划进行管
理和指导。追踪那些危险性和回报率都很高的研究和技术,而这些技术的成功将使传统军队
彻底改变面貌。”
    值得注意的是,将近40年的成功努力并没有使美国人掉以轻心。时至今日,尽管冷战
早已结束,尽管当时的“潜在对手”苏联在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中被彻底打跨,但是美国国防
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署仍然存在,并且还在卓有成效地工作。
    而美国的下一个‘潜在对手’是谁,则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
    很清楚,DARPA的成功靠了3个基本法宝。首先是国家对军事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投入了
巨额资金,因此可以组织大型的、不一定立即取得成效的科学研究项目;
    其次,对这些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是公开进行的,大家都有权力和机会为美国的强大献计
献策,这样就可以随时吸纳最新的思想和最新的技术;而DARPA的管理则是针对项目,而不
是针对人来进行的,因此免去了人浮于事的弊病。
    DARPA对军事科学研究的投资一直是大手笔。因为他们知道,在科学技术领域投资的潜
在回报要比直接生产领域的资金回报要高得多。况且,这种投资还事关美国在国际军事力量
对比中的地位。
    即使是在冷战早已结束的今天,DARPA也仍然保持着对军事科学与技术的巨额投入。
1996年,仅仅作为美国国防部中的许多部门之一,DARPA的整个研究经费居然达到22亿6
千9百多万美元,其中用于电脑系统和通信技术3亿6千1百多万美元,用于信息科学领域
2千2百多万美元,如果再加上用于指令控制信息系统、导弹制导等领域的5亿8千多万美
元,当年DARPA用于电子战和信息技术方面研究的经费占到其总投资的40%以上!由此也可
以看出DARPA对这类敏感技术的重视程度。
    步入1997年,DARPA的预算经费仍然保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总预算金额达到21亿
4千万美元以上。仅DARPA下属的信息系统办公室ISO(Information System Office)就有
17个研究项目,其中有的项目需要1-3年完成。即使这些项目都不会提前完成,按3年的
时间平均分配款项,1997年DARPA信息系统办公室的研究经费至少也有1亿2千6百万美
元。
    凡是使用过互联网的人都知道,目前的网络已经非常拥挤。当世界上许多国家还在设法
了解和掌握目前的互联网技术,有的国家甚至对互联网的内部技术知之不多的时候,美国的
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已经准备在1998年和1999年各投资4千万美元来研究和开发下一代互
联网技术(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有了DARPA这样的部门,许多本来需要高额投资,而又不一定立即得到回报的项目,就
有了开发的可能。并且,由于这种开发属于国家行为,在资金和技术设备上都可以有相当可
靠的保证。同样,也正因为是国家行为,才可能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而不至于仅仅是一种
短期行为。这一切,正是美国军队保持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的技术基础。
    相比之下,就连英国的一些电脑专家也在感叹他们研究经费的不足。
    本来,英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应该比目前的状况要好得多。互联网的理论基础是“包交
换”(我们将在后面详细介绍),最初提出这一理论的既有美国的一批科学家,也有英国国
家物理实验室(NPL: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的Donald Davies和Roger
Scantleburg。
    就连“包交换”(Packet Switching)这个词也是英国人首先提出来的。
    而现在,尽管英国在电脑和互联网技术方面比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要强得多,但是却
远不如美国。BBC电视一台1997年2月曾采访曼彻斯特主持研制第一台电脑的人,并且问
起英国互联网落后的原因。他当时不无感叹地说,英国每周有无数的人花掉数百万英镑买六
合彩(一种彩票),可就是没有象美国那样把大笔的资金投入到信息技术领域。这样下去,
英国当然会落后。而他本人所能做的,也只是在这个喜欢怀旧、有着众多世界一流博物馆的
国度里,再设法建立一个电脑博物馆,让人们记住英国往日的辉煌。
    显然,思想是需要鼓励的。新的思想、新的技术的产生,需要宽松的社会环境、良好的
生活环境和具有充分资金保证的研究环境。
    同时,DARPA的研究也一直保持着公开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联入DARPA的网
页,察看其研究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有详细的说明,其中包括用途、要求,以及项目的预算
金额等等。
    这些项目的范围也非常广泛,既有真正用于军事目的的项目,也有基础科学的项目。其
中不仅包括材料科学、海洋科学、物理学和化学这些有可能直接用于军事的项目,甚至还包
括数学这样的基础科学!
    而且,DARPA的基本态度是:不管公司大小,只要对某个项目感兴趣就可以参加申请,
只要你有新的想法,他们就想听。他们甚至还专门为中小公司设立了栏目,以便这些中小公
司能够用自己的成果为美国军队服务。
    DARPA的管理也具有特色。作为一个政府的研究机构,DARPA既没有正式的研究室,也
没有实验室,更没有厂房,然而却吸引着大批科学家在各自的实验室里为DARPA的科研项目
进行研究,并且有着大量的科研成果,不断地为美国军队提供着最新的技术。
    由此可以看出,DARPA实质上是一个研究管理部门,起着组织、管理军事科学研究的作
用。这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管理,也就是说,DARPA管理的是科研项目,而不是管理
人。虽然已经有了非常雄厚的资金保证,然而“好钢用在刀刃上”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
理。花钱来雇人,得到的是一种可能性,也许能把研究的项目做好,也许却不能。而花钱来
做事,就往往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而这种对科研的管理,只需要既有科学技术的洞见,又有组织能力的人来牵头就可以有
很高的效率。从后来互联网的发展可以看出,DARPA确实找到了合适的人选。

    利克里德尔

    1962年10月,成立刚4年的DARPA,请来了J.C.R.利克里德尔(Joseph Carl
Robnett Licklider),领导对指令和控制技术的研究(CCR:Command and Control
Research)。
    不同寻常的是,作为一个指导电脑科学研究的部门,CCR办公室的第一位主任利克里德
尔却根本不是电脑专业出身。
    他1915年生于圣路易斯,是个受到溺爱的独生子。6英尺高,长了一头棕色的头发和
一对蓝蓝的大眼睛。他从小喜欢模型飞机,立志长大要当科学家。
    然而,要当哪方面的科学家却拿不定主意。利克里德尔兴趣广泛,先是化学,然后是物
理学,后来又对美术感兴趣。最后,才迷上了行为心理学。他的兴趣广泛是出了名的。后
来,他甚至经常对年轻人提议,千万不要签署超过5年的合同--谁知道5年后兴趣又在什么
地方。
    1942年,利克里德尔在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获得行为心理学博
士学位,先在斯沃思莫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担任助理研究人员,后来又到哈佛大
学当上了心理声学实验室(Psycho-acoustic Laboratory)的研究人员。在那里,一直担任
讲师的职务到1951年。随后,他又去了麻省理工学院,在那里从事对“听”和“说”的研
究。
    他的办公室在林肯实验室的地下室。当时,这个地下室的所有房间都开着门,只有一间
例外。一个年轻的电脑专家Wesley Clark,经过许多天的犹豫之后,终于决定开门进去看
看。结果,利克里德尔正在里面做心理测验的实验。Clark告诉利克里德尔,用他的TX-2
电脑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果。
    一下子,他们成了好朋友,利克里德尔的兴趣也转到了电脑上。这台TX-2电脑有64K
的内存,相当于我们今天放在口袋里的小计算器。可是在当时,电脑操作人员只能穿行在它
的“肚子”里-因为,这台电脑占了整整两个房间!即使对于象利克里德尔这样高智商的人
来说,操作一台电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
    看来,利克里德尔是个非常有远见的人。许多发达国家直到90年代初还一直围绕着模
拟设备进行研究。而利克里德尔的兴趣,从1957年开始,就从模拟设备转向了数字化设
备。在此期间,他加入了BBN公司(BoltBeranek and Newman,Inc.),正是这个公司后来
为互联网设计和制造了最早用来联网的电脑。
    连利克里德尔决定到DARPA就任的过程也颇具传奇色彩。Katie Hafner和Matthew
Lyon在《留住魔迹(?)的地方-互联网的起源》(“Where Wizards Stay Up Late──
The Origins of the Internet”,Simon &Schuster公司1996年版)一书中,介绍了
当时的情况。
    1962年,DARPA的第三位主任,Jack Ruina,叫上了正在BBN工作的利克里德尔以及他
的朋友和同事,正在林肯实验室工作的Fred Frick讨论在DARPA建立一个部门来研究“指
令与控制”技术。
    利克里德尔本来只是想去听一听的。可是很快就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在他看来,“指
令与控制”的问题,也就是“人-机交互作用”(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的问题。
而这正是他感兴趣的问题。
    然而,感兴趣是一回事,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则是另一回事。不管是利克里德尔还是
Frick都很忙,都有自己的工作,脱不开身。而“指令与控制研究”又那么重要,在Ruina
的坚持下,两人只好靠扔硬币来决定谁放下手头的工作去领导这个部门。
    说起来,利克里德尔是“命该”去国防部。在由硬币“决定”了他的新工作之后,利克
里德尔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他只在DARPA工作两年,随后还要回BBN。第二,他需要能
够全权处理这个部门的事,别人不得干涉。
    后来的事实证明,DARPA找他挂帅这个关键部门可真是找对了人。
    利克里德尔为人随和。所有初次见他的人都被告知不必叫他的全名,只要称他“利克”
就行。许多人都对他容易相处的性格留有极为深刻的印象。
    作为国防部的一个官员,利克里德尔和军方有着广泛的联系,这使他可以从军事预算中
为学术研究搞到大笔的资金;而作为一个学者,他又和学术界密不可分,他的学术背景,使
他有可能给纪律森严的美国军队带来校园中学术自由的空气。正是利克里德尔的努力,直接
推动了DARPA对信息技术领域持久而有效的大笔投资。正是由于他的影响,使一批精英能够
聚集在DARPA的旗帜之下;也正是由于他的影响,DARPA才可能信任这批精英,并且不对他
们规定具体的研究目标,使天才们有了自由发挥的可能。
    当时的一位研究人员Alan Perlis后来回忆道:
    “我想,我们都应该对ARPA很满意。因为,ARPA并没有专门要求我们做这做那──比
如让我们做工作站。从来没有这样的订单:‘我们需要一个关于工作站的计划’。天知道,
要是他们真的那么要求的话,他们会收到一大堆关于工作站的计划。我想,一定是由于利克
里德尔,才使ARPA明白了只要让一些出色的人在一起研究电脑,就会得出优异的成果。”
所以,“我们都欠ARPA很多,因为他们并没有硬性规定我们的任务。我愿意相信,军队的
目的就是支持ARPA,而ARPA的目的则是支持学术。”
(http://www.cs.columbia.edu/~hauben/netbook/eh4_Arpa2Uesnet.html)
    后来,利克里德尔本人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也说:
    “我认为最主要的是ARPA让一些优秀的人聚集在一起。我想,就是这么一回事。这比
单纯聚集一批人来做某一件具体的事重要得多。这种组织本身就很重要,使大家有了竞争,
也有了合作。而这种竞争与合作在具体的研究领域中就发挥了作用。”(同上)
    1962年10月1日,当利克里德尔第一天到DARPA走马上任的时候,秘书告诉他,今天
有一个约会。原来,约见的是预算办公室的官员。不仅利克里德尔没有准备,就连那些官员
们也没有准备。他们甚至不知道利克里德尔是第一天上班,当然没有什么好汇报的。
    尽管如此,利克里德尔还是兴致勃勃地向他们介绍了自己的想法和抱负。而预算官员们
则告诉他,可以按计划给他9百万美元,另外还有5百万美元的机动款!
    后来利克里德尔回忆这次会见:
    “我告诉他们我所激动的事情。看来这起到了作用,因为他们都对此感兴趣。
    并且,当我们结束会谈的时候,他们一分钱也没有削减我的预算。”
    宽松的环境,使得思想可以展开翅膀。有的时候,“外行领导内行”也确实可能成为行
之有效的办法。利克里德尔本人的行为心理学的背景,使他有可能超越当时对“计算机”的
狭隘理解,对电脑提出了全新的概念。

    电脑不是计算机!

    即使是现在,中国许许多多的报刊、杂志、书籍仍然把“Computer”翻译成“计算
机”,中国的大学中也不乏“计算机系”。然而,早在60年代,利克里德尔就强调,电脑
(Computer)不是计算机(Calculator)。
    作为一个行为心理学家,利克里德尔极为重视电脑的重要性,始终强调人类利用电脑的
美好远景。他的理想就是要让电脑更好地帮助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
    1960年,利克里德尔发表了题为“人-机共生(Man-Computer Symbiosis)”的一篇文
章。在文章中他写道:“用不了多少年,人脑和电脑将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利克里德
尔的预言简直让人吃惊,他甚至认为,在不远的将来,“人通过机器的交流将变得比人与
人、面对面的交流更加有效。(着重号是由引用者加上的)”要不是有当时的文章为证,谁
能相信,早在1960年,就有人这样想?如果不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到了今天,他的这
些预言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更象是天方夜谭。而利克里德尔则始终认为,通过电脑网络,
人与人的交流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得多,当“心灵碰撞的时候,新的思想就产生
了。”(IRE Transactions on Human Factors in Electronics,March 1960,第4-11页)
    也正因为重视电脑在人类交流中的作用,利克里德尔对于当时DARPA请他指导完成的
“指令与控制研究”(CCR)计划并不满意,对于担任这项技术开发研究的系统发展公司
(SDC:Syste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也极为不满。他后来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我
感兴趣的是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而系统发展公司的研究只是在改善我们已经做的事
情。”
    按照后来“结束DARPA的报告”(DARPA停止使用ARPANET时写的一个报告)中的说
法,利克里德尔是要从事“在高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研究”(“DARPA原始资料”Ⅲ-7),
而不仅仅是要改造旧的系统。为了转变他在DARPA所领导的办公室的工作方式和作风,他甚
至把该办公室也更名为“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IPTO: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
    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利克里德尔就把全美国最好的电脑专家们联系起来了。
    其中包括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山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
及一批公司。大家都围绕在DARPA的周围。在当时,不仅没有互联网,就连建立ARPANET的
想法也还没有出现。利克里德尔就已经给他的这批人马起了个“绰号”叫作:“银河间的网
络”(Intergalactic Network)。
    后来接替利克里德尔在IPTO的职务的Robert Taylor回忆道:
    “利克里德尔是最早理解到用户在分时系统中可以建立起团体精神的人之一。……
    他使大家很容易地想到了团体中的交互关联。”(“DARPA原始资料”,Ⅲ-21)
    有的研究资料认为,利克里德尔开始并没有意识到电脑对于人类交流的作用。
    这显然言之无据。作为一个行为心理学家,利克里德尔从一开始就注重电脑对于人类交
流的影响,强调通过电脑来建立人们的“团体精神”(spirit of community),他与一般
的电脑专家的区别也正在于此。利克里德尔和Robert Taylor还专门写过一篇“电脑作为一
种交流的设备”(The Computer as a Communication Device)的文章,讨论电脑在人类交
流中的作用。他的这些思想无疑对建立DARPA最初的指导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与一般电脑研究部门的区别,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得到证明。
1963年,“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刚成立的时候,DARPA的负责人曾经对这个部门的作用有
过疑问。在他们看来,如果电脑工业部门能做,DARPA就没有必要去做了。“如果这件事值
得做的话,电脑工业部门就会去做。那么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支持这样的事。”(DARPA原始
资料,Ⅲ-23)
    他们显然没有理解到,“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的工作从一开始就不是电脑工业部门想
到要做的。因为,这个办公室不仅仅是研究电脑技术问题,而是要使电脑成为人类交流的工
具。正如“结束ARPANET的报告”中写的那样:
    “ARPA的目标是使电脑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中介,”而“电脑工业主要还是把电脑看
成是运算的工具。这一成见甚至在他们最近设计的通信系统中也有所表现。”……“哪怕是
在大学中,或者至少是在一部分大学中,很多人仍然坚持把电脑看作是运算工具的概念。”
(DARPA原始资料,Ⅲ-24)
    所谓“交流”当然不可能是一台电脑的交流。要想交流,就必须建立网络。
    1964年9月,在弗吉尼亚召开了第二届信息系统科学大会。会议期间,Larry Roberts
和利克里德尔、Fernando Corbato以及Alan Perlis进行了非正式的交谈,确认了这样一
个基本原则:
    “我们目前在计算机领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网络,这也就是指能够方便地、经济地
从一台电脑连接到另一台电脑上,实现资源共享。”
(http://www.cs.columbia.edu/~hauben/netbook/ch.4_Arpa2Usenet.html)
    实现这一理想的光荣使命,历史性地落到了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署、信息处理技
术办公室(IPTO)的肩上。在当时,为DARPA建立网络期间担任IPTO主任的有:利克里德
尔(1962-1964年)、Ivan Sutherland(1964-1966年)、Robert Taylor(1966-1969
年)和LawrenceRoberts(1969-1973)。在1974-1976年期间,利克里德尔又杀了个回马
枪。而这次接替他的则是C.Russell(1976-1979年)。
    1966年对于DARPA来说,是个重要的年头。Robert Taylor担任了IPTO的主任。
    而DARPA的主任也换成了来自奥地利的物理学家Charles Herzfeld。这个Herzfeld是
个出名大方的人。有笑话说,如果你对研究计划有好想法,只要去找Herzfeld,用不了30
分钟就可以弄到钱!
    《关住魔迹的地方-互联网的起源》一书介绍了DARPA建设网络的第一笔资金是怎么来
的。1966年中的一天,Robert Taylor去找Herzfeld。问题很明显:与IPTO合作的人都越
来越要求有更多的电脑。已经不可能花这么多钱了。况且,大家也需要互相了解各自的工
作,并且最好能互相合作。这就需要想办法把电脑连起来。
    Herzfeld问:“这是不是很难?”
    回答:“哦,倒并不难。我们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好主意!接着往下做吧。现在已经为你的预算又增加了100万美元。赶紧去干吧!”
    当Robert Taylor从Herzfeld的办公室出来的时候,多少带有一点遗憾,自言自语地
说:“这才谈了不到20分钟啊!”
    然而,仅仅有了钱还不够,需要找到一个能够完全领会利克里德尔建立网络的思想,并
且能够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底的,优秀的、有远见的电脑工程师

    三顾茅庐

    尽管Taylor的心里早已盘算好,Larry Roberts就是为DARPA设计网络的最佳人选;
可是,后来的事实却证明,请Roberts来为DARPA工作,要比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
亮还难。
    Larry Roberts是耶鲁大学一位化学家的儿子。先到麻省理工学院,学会了摆弄那里的
电脑TX-0。后来,又去了林肯实验室,为当时最先进的电脑TX-2编了全套的操作系统程
序。
    在他时常害羞的表情后面,往往藏着深邃的思想。他不善交往,即使是在他身边工作的
人,也几乎不知道他的个人生活。然而,大家都承认,他是一个天才。
    许多人努力工作一辈子也无法达到他28岁就达到的成就。
    不少人曾经有这样的经历:他们对Roberts解释自己多年来的工作,而Roberts只需要
用几分钟就把问题的要害弄清楚了。然后,晃几下脑袋,把自己对这一工作的看法和建议讲
出来。
    他喜欢接受挑战。他的一个同事介绍说,尽管Roberts的阅读速度非常快,他还是参加
了专业的快速阅读训练。经过训练,他的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3千个英文字。“他可以拾起
一本精装书,10分钟就读完。这就是典型的Roberts风格。”
    可是,当Taylor专程到位于波士顿的林肯实验室请Roberts的时候,Roberts的态度
却不那么积极。条件是够优厚的了:Roberts可以有足够的钱来“自行其事”,并且有可能
担任IPTO办公室未来的主任。但是,他的回答只是“让我再想一想。”
    Taylor当然明白,这是婉言拒绝的意思。本来,可以再找其他的人选,可是他心里也
非常清楚,再没有什么人比Roberts更合适的了。
    几个星期后,Taylor再次请Roberts出山,而得到的回答却更加明确:林肯实验室的
工作已经够令人满意了,没有必要去华盛顿。
    Taylor找他们这个领域的精神领袖利克里德尔讨论除Roberts之外的最佳人选。
    可是,想来想去,这个职位还是非Roberts莫属。
    在此之后,Taylor几乎每两个月要给Roberts打一次电话,苦口婆心地劝他为国家效
力。
    在所有这一切努力都失败之后,1966年底,Taylor又来到他的上司,Herzfeld的办公
室。这次谈话不是为了要钱,而是为了要人,并且,这次谈话的时间也超过了20分钟。看
来,找一个合适的人选来工作,比找钱还要难得多。
    幸好,求贤若渴的Herzfeld不仅出手大方,而且把人调过来工作的本事也很大。
    Taylor问他的上司:“DARPA是不是每年把自己50%以上的资金都给了林肯实验室?”
    Herzfeld感到这个问题有点莫名其妙,反问道:“是又怎样?”
    Taylor把自己多次屈尊求Roberts出山的经历讲了一遍。Herzfeld是个明白人,当然
一听就知道了。他拿起电话,拨通了林肯实验室主任的办公室。道理再简单不过了,让
Roberts来国防部工作,既符合国家的利益,也符合林肯实验室的利益。
    国家每年给林肯实验室那么多钱,当然是为了实验室的工作,如果Roberts真的不能
来,那么……。
    这听起来简直就是讹诈。可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也就顾不上许多了。两个星期以后,
Roberts就坐在了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的桌前,开始了新的工
作。
    在利克里德尔重视网络的思想指导下,Larry Roberts积极策划建立网络的工作。1967
年10月,在ACM关于“操作系统原理研讨会”上,刊印了L.Roberts写的第一份建立网络
的计划。当时,为了建立这个网络,一共有16个小组在进行研究。
    最初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建立这16个工作小组都能接受的电脑接口协议;另一
个是设计一项新的通信技术,使当时16个网站上的35台电脑相互之间可以每天传输50万
份信件。
    1968年6月3日,“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向DARPA递交了“资源共享的电脑网络”
(Resource Sharing Computer Networks)研究计划。仅仅过了不到20天,在当月的21日,
DARPA就正式批准了这个计划。预算金额达50万美元。该计划将使联入网络的电脑中心和
军队都能获益。
    当时他们有一批很好的电脑来进行实验和研究。如果说DARPA对整个研究项目还有一个
总体计划、而不是放任自流的话,这个计划的近期目标就是围绕“资源共享的研究计划”,
让DARPA的电脑都能够互相联络起来。因此使大家可以相互分享研究成果。既然整个研究是
在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的组织下进行的,那么,这个网就叫做“ARPANET”,也就是
“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网”。而Larry Roberts后来也就当之无愧地被人们称作是“ARPANET
之父”。

    阿帕网

    就象打开了潘朵拉的魔盒,就象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就象婴孩被注入了生命,
ARPANET一旦投入运营就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而后来发生的一切事情就几乎都是顺理成章
的了。
    最早的ARPANET是1969年在加州大学和斯坦福研究院的4个节点(node)之间正式运
行的。两年之后就有19个节点、30个网站联了进来。再过两年,也就是1973年,ARPANET
上的节点又增加一倍,达到了40个。
    1975年,ARPANET交由国防通信署(DCA:Defense Communications Agency)
    进行管理。
    到了70年代末,负责DARPA关于ARPANET项目的是Vinton Cerf。他被一些人称为
“互联网之父”。为了使大家更好地配合工作,Vinton Cerf意识到需要建立相关的组织来
管理开发研究工作。于是,一系列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首先是由加州大学的Peter
Kirstein负责的国际合作处(ICB: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oard),协调与欧洲一
些合作伙伴关于卫星包交换(Packet Satellite)的研究;然后,又建立了互联网研究小组
(Internet Research Group),研究总的信息交换环境;以及在Dave Clark领导下的互联
网设置管理处(ICCB:Internet Configuration Control Board),帮助Vinton Cerf来管
理互联网。
    1983年,当Barry Leiner接替Vinton Cerf的工作之后,看到迅速增长的互联网需要
更进一步加强管理。于是又建立了互联网活动处(IAB:Internet Activity Board),并且
解散了互联网设置管理处(ICCB),原来在ICCB任主席的Dave Clark,还继续在IAB任主
席。
    1985年又建立了Phill Gross领导下的互联网工程任务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这个处同时也隶属于互联网活动处。
    1986年,美国国家基金会建立了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互联网开始了摆脱战争机
器,成为人类通信帮手的历程。
    如果说,在1986年以前,互联网还处于实验阶段,在慢慢地起步,发展速度还不够快
的话,那么,1986年应该是一个转折点。而从1988年至今,互联网一直是在以每年翻一番
的惊人速度增加其主机的数量!
    1990年,是ARPANET的20岁的生日,也是东西方结束冷战的一年。ARPANET终于完成
自己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时候,整个互联网上大约有30万台主机,900个网
络联在了一起,共同分享着各自的成果。
    如果从今天的角度看,ARPANET在历史上的作用实质上只是一个实验性的网络,真正的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还是近几年的事。然而,正是由于在ARPANET上完成了卓有成效的实验,
才会有后来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和今天我们所说的“互联网”。
    而互联网的基本的理论和基本的网络功能也都是在ARPANET期间就已经完成的。
    从1969年到1990年的二十年期间,美国人完成了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奠基任务。其
中,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的计划、管理和资金、技术的支持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
下面的表格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ARPANET从1969年到1990年这20多年的大致发展过程:

    时间  主机数
  1969.10  4
  1971.1  13
  1972.4  23
  1973.1  35
  1974.10  49
  1976.1  63
  1981.8  213
  1982.5  235
  1983.8  562
  1984.10  1,024
  1985.10  1,961
  1986.10  5,000
  1987.10  25,000
  1988.10  56,000
  1989.10  159,000
  1990.10  313,000
  (参见《关注网络-从ARPANET到INTERNET及其他》(“Casting The Net──From
  ARPANET to INTETNET
  and Beyond”,Peter H.Salus著,Addison-Wesley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218-219
页)
  被称做“互联网之父”的Vinton Cerf曾作诗描述当年创建ARPANET时的情况:
  象远方的岛屿被海洋分开,
  我们没想过能合到一起来。
  我们工作、生活都不在一道,
  哪知别人也在把我们找。
  远方的ARPA把我们激励,
  我们一边工作一边测试
  新的电脑艺术思想和理论;
  虽然这刚开始,还不是科学。
  每当有人生产、销售新机器,
  我们就把它加到购买清单里,
  告诉给我们出钱的人:
  电脑房里不能把它少。
  可是,这些新家伙能否联到一起?
  我们重建联系,把人和电脑共同修理。
  我们的障碍不再是距离,
  ARPANET将由我们制造、设计。


上一页        返回书目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