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Internet一定要实现 ( 本章字数:10687) |
尽管互联网已经走过了将近30年的历程,未来不是“梦”正如Neil Barrett在他的著 作《信息国的状态》中写的那样,“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象企图用弓箭追赶飞行 的子弹一样。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互联网就已经在不断地变化了。” 这几乎是信息产业的共同特征。虽然我们知道Intel的创始人莫尔(Moore) 提出的著名定律:计算技术、计算能力的进步每18个月翻一番。但是,多少年来,我 们一直看着那些信息技术领域的头面人物在预言这个领域的发展时候“翻车”。 如果说,1943年IBM的董事长托马斯·沃森关于“5台电脑就可以满足整个世界”的论 断是可以原谅的话;那么,甚至到了1977年,DEC的创始人、总裁兼董事长肯·沃尔森还 提出“没有理由相信,个人会把电脑放在自己家里”,就有点让今天的人难以置信了。 此类笑话的最新版本也许应该属于著名的国际数据集团(IDG)负责技术的副总裁鲍 伯·迈特卡夫(Bob Metcalfe),正是他制定了以太网的标准,并且提出了“迈特卡夫定 律”。 然而,他在1995年12月第4次WWW大会上却发誓,互联网已经过于拥挤,如果互联网 1996年不崩溃的话,他将“吃掉”自己的这番话。尽管我们无法看见他最终如何“自食其 言”,但是,从我们今天还仍然饶有兴致地使用互联网就可以很清楚地判断出他的誓言的轻 率。 显而易见,即使是互联网方面的技术专家也不可能准确地预测互联网的发展。 何等聪明的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一、两年以前,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已经每年翻一 番的时候,还对互联网、对网络电脑不屑一顾。只是到了1996年初,在互联网的强大发展 势头下,他才不得不承认“几乎失去互联网带来的机会”。 按照估计,到2001年,互联网将大致按下表的趋势发展: 电子邮件用户 可实时联入的用户 可建立网页的用户 有IP地址的主机 1990年1月 3,400,000 1,120,000 725,000 188,000 1997年1月 71,000,000 57,000,000 36,000,000 18,000,000 2000年1月 447,000,000 377,000,000 233,000,000 131,000,000 2001年1月 827,000,000 707,000,000 436,000,000 254,000,000 无论如何,当技术专家们抱怨目前的互联网根本不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时候,普通百姓已 经迫不及待地涌入这个本来就不宽的“信息小道”上。这并不是因为广大用户对目前的传输 速度感到满意,而是对信息不足的状态感到不满意,对于非要等待互联网达到相当的速度才 能使用的说法感到不满意。尽管互联网目前的速度还很慢,但是毕竟我们已经可以丛中获取 信息。 目前互联网使用的还是开始时设计的文件传输协议和互联网协议(TCP/IP)。 下一代的TCP/IP协议将对数据区分优先级,声音、图象等需要实时传送的数据将优先 到达目的地,而象电子邮件等对时间要求不是很高的数据则可以等网络空闲时再传。这样, 就可以大大地加快网络的传输速度,我们很可能不必象今天这样,需要很大的耐心来等待数 据的传送。这对于广大环球网的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尽管在讨论互联网的未来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大多放在网络的传输速度上,但是,在 我看来,速度问题将不会成为互联网的根本问题。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互联网的传输速度肯定会迅速提高。并且,制作和访问带有声音、 图象、动画等多媒体效果的网页将不是什么难事。使用互联网打电话、将互联网和有线电视 等系统合并很可能会成为一个趋势。就像过去速度问题(也即“带宽”)的解决事实上,即 使是在目前的“慢速路”上,大家也已经明显地感觉到足够的信息量。更为重要的是,速度 问题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请注意我在这里强调“仅仅”,就是说技术问题已经不象以前那么 重要)。而技术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可以预期的,而且很可能会比技术专家们所预言的期限还 要早。 网景公司发明Netscape Navigator的天才安德里森在1995年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曾说 过,互联网“用户的拥挤只是一个相对概念。除非带宽(注:也就是传输速度) 不变,用户的拥挤才会成为问题。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带宽肯定会增长,并且相 应地,费用还会下降。在过去的十年里,带宽的发展甚至超过了处理器(CPU)的发展。” 因此,比互联网的传输速度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人类如何面对如此膨胀的信息。 现在,互联网上提供检索服务的最著名的4个网站,除了雅户以外还有:Lycos (http://www.lycos.com),Alta Vista(http://www.altavista.com)和Infoseek (http://www.infoseek.com)。雅户同时还和Digital公司开办的Alta Vista合作,利用 其技术优势,使雅户的检索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互联网上主机数已经超过1千8百万台,由于我们前面谈到过的原因,每个用户都 可以轻易地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页,而不必真正维护一台主机。因此,在互联网上,每 台主机上可能放的网页已经是一个谁也说不清楚的巨大数字。 几乎所有的人,只要有条件的话,都不仅希望从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而 且也希望自己能为互联网贡献些什么──如果真正能成为一种贡献的话。 雅虎等一批网络上的浏览站点的出现,为我们筛选和分类互联网的内容提供了可能。这 也是此类网站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信息膨胀,即使是雅户这类检索器恐怕也已经走到了极限。如果我 们通过雅户查找有关中国的信息,键入“China”之后,我们期待的心情立即得到了巨大的 满足:在互联网上一共有39项、2311多个网站符合我们的需要。但是,在刚刚获得满足不 久,紧接着就发现,我们不可能一项一项地察看这些网页,因为这个数量实在是太大了。而 且,每一个网站都可能又有许多与其相关的链接,沿着这些链接在互联网上顺藤摸瓜,很可 能到最后连从那里开始都忘记了。我们根本不可能逐项访问这些网页。 于是,就想到了要缩小检索的范围。键入“中国经济”(China Economy)后,雅虎提 供了8项,共459个网站。这个工作量仍然不是我们所能接受的范围。我们只是要找和中国 有关的生意,看看是否有自己发财的机会。于是再进一步缩小到“中国商业”(China Bussiness)。这下可惨了,雅虎告诉我们,符合这一检索条件的一共有17,210项!这简直 是给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我们不否认在这17,210项中肯定有我们需要的信息,就象我们 也绝对不否认在整个互联网中有我们需要的信息一样。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之所以找 雅户,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有用的信息在哪里,而雅虎告诉我们的却仍然不是一个可以操 作的范围。 这当然是一些极端的例子。在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可以通过雅虎这类检索器从互联网上 找到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否则的话,雅户就没有必要存在下去,也不可能存在下去。但是, 这至少可以说明,通过检索器的分类来查找信息是困难的,因为很可能我们自己的分类方法 就和检索器的方法不一样。而通过关键词来检索仍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这同样是因为每个 人对这些关键词的定义会有所不同。 更何况,在检索方法很难有新的突破的同时,互联网的用户以及用户创造的网页却在迅 速地膨胀。也许有一天,我们每检索一个关键词,都可能得到上万条相关信息! 当然,我们可以在检索主题词的同时,记录网站被使用的频率。在同一个领域内,即使 是相同的主题词,检索器可以把访问次数最多的网站放在前面。在Lycos中(也是一个检索 网站),不仅有主题词检索,而且还可以规定要找的是最佳5%或最佳10%的网站。这样就可 以相对缩小用户的浏览范围。 但是,在有些时候,访问最多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而且,有时用户要查找的主题可能很 偏,并没有可靠的统计数字。更何况用户往往首先去看那些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站。因此,越 是被评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站,被访问的次数也就会越多。 而新建的网站不管内容好坏与否,开始的访问人数肯定不会多。那么,就很难有大的发 展。 也许,最无可奈何的办法就是使用浏览器中记录网络地址的办法。每访问到一个自己认 为有价值的网页,就把地址记录在案,下次只要用鼠标就可以把这个网址找到。在互联网的 网页地址变得越来越复杂,键入这些网址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时候,“网址标志” (bookmark)无疑是一个补救的办法。 然而,如果完全靠“网址标志”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等于不承认别人的检索器而要 建立自己的检索目录。由于每个人所能浏览到的网络地址极为有限,因此不可能有一个比较 全面的网址记录。况且,互联网上每天都会有新的网页出现,个人绝对不可能追踪这些新的 网页。 也正因为此,1997年5月的《个人电脑》杂志(PC Magazine)曾刊登一篇文章,专门 讨论信息爆炸给互联网带来的危害。 我想,今后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将不仅是建立更多的网页,而是建立一种提供相 关信息的机制。既然环球网采用的是超文本链接技术,我们没有必要每个人都去建立自己的 网页。相反,谁能首先提供一种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的方法,谁将是互联网的下一个成功 者。 也许,这种提供“信息的信息”的网站将类似一种评价机构。当用户需要某方面信息的 时候,就可以访问这样的网站。该网站将有关方面的网页地址排列出来,并且,对每一个网 页都有某种评价。最简单的方法是将有关网页分成不同级别。比如:A:一定要访问的;B: 尽可能访问的;C:可以访问、也可以不访问的。 至于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网页,就根本没有必要列出来了。再复杂一些的方法则要有非 常简单、但同时又非常实用的评语。 很显然,这样一种提供评价的机构首先必须具有权威性,能让用户相信由其提供的建议 是值得信赖的。因此,这种评价机构的结论必须来自具有权威的人,至少是在相关领域的内 行,而不一定是电脑方面的专家。 这样的评价机构同样会遇到类似雅虎的问题:很难把用户可能需要检索的问题都分类出 来。因此,很可能需要逐步完成这种机构。首先建立最主要的信息评价,随后逐步扩展评价 的范围。而且,由于这种评价机构有专业上的限制,很难建立一个全面的对所有领域都有效 的评价机构,所以至少在开始的阶段,这种评价机构将具有某种专业性质。事实上,互联网 目前已经开始有不少分出专业的网页,这些网页并不真正提供本专业的信息,而是提供对本 专业不同网页的链接。 还是那句在经济学界流传过的名言:“小的就是好的。” 这种评价机构与雅虎一类检索机构的最大区别在于,检索机构是一个大而全的网址大仓 库,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就象雅户那样;而评价机构则更加专门,并且必须有自己的想 法(评价)。而这种评价必须建立在对相关题目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在人类靠体力征服自然的时候,力量就能创造财富;当人类靠机械化大生产为自己造福 的时候,这种生产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因此资本就能创造财富; 当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时候,技术就能创造财富;而随着信息时代的 到来,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将越来越重要,创造财富的过程将越来越依赖于对专业知识和信 息的把握。 打开一个新的时空 “烂柯图”的故事。 实际上,不管是牛顿还是爱因斯坦,他们的时空理论都是关于物理时空的,也就是说, 是关于外在的世界的。然而我们人类对于外在世界的时间和空间的感觉(也即康德所谓的 “现象”)往往和本来的自然的时间有很大的差距。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得时间我们又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其实,这并不 是因为时间本身真的走得快了或者慢了。而在于我们当时的心情,以及我们当时获得的信息 量。 平常的时候,我们接触的大多是熟悉的事物。我们往往只注意那些新的东西,而对那些 已经熟悉的事物却“熟视无睹”。因此每天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不会有紧张的感觉。一 旦到了新的地方,接触的几乎全都是新事物、新问题。也就是说,每天接触的东西比平常多 的多,信息量比平常大得多。于是就会产生一种时间被延长了的感觉。 虽然自然界本身的物理时间是不变的。但是,我们感觉到的时间总会随着信息量的变化 而变化。 几乎所有一开始使用互联网的人都会有一种世界变小了的感觉。实际上,世界本身并没 有变小,只是我们接触这个世界的方式变了:过去我们不能去的地方,现在能去了;过去我 们看不到的地方,现在能看到了。 因此,我们可以重新定义我们的世界: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中的世界是本来的、自然的、 物理的世界;而我们的世界并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之上加上信息变量, 才是真正的人的世界。 按照这个原理,人的生命并不仅仅在于“活”了多长的时间,而在于活的是否有意义, 是否有价值,是否能获得新的知识。这也是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本性就是要求知。 我们经常说,不要虚度人生,要不断充实自己。这里说的“充实”肯定不是指自然生命 的延长,而在很大程度上和获取的信息量有关。 我们经常看到报道,某某地方发现有长寿村。我们也知道,城市里污染严重,不如乡村 的环境更加有利于人的健康。可是我们仍然要挤在城市里。这同样是因为在目前的信息高速 公路不发达的条件下,城市比乡村的机会更多一些,可以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也要大得多。 在这个意义上,生命的延长是不能靠吃补药、甩手、练气功、跳老年迪斯科等等来实现 的。因为,这些方法只是在延长自然的生命,只是在重复过去的生命。 而在我看来,重复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生命的本质就在于创新,也就是说,要有新的 内容,新的信息。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关心政事的热情可以算世界第一了。从儒家的“修身、养性、 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响应毛主席“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的号召,都是这种情 结的表现。 本书讨论的是关于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及其对我们的影响,无意对国家的发展作“纸上谈 兵”式的关怀。而且,当我们强调互联网的重要性的时候,时刻不能忘记,人首先需要吃 饭、穿衣,然后才会关心“交流”的问题。信息产业还远远没有重要到可以代替粮食和钢铁 生产的地步。我们只是想通过对互联网的发展过程的考察,理解互联网将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和中国应该对互联网的发展做些什么。 当70年代末,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邓小平宣布了在今后的20年内将中国的 经济翻两番的计划。然而在当时,刚刚从文化大革命期间过来的人,听惯了假话、大话和空 话,对此并不以为然。可是经过了将近20年的艰难曲折,中国人终于“摸着石头”过了 “河”。现在中国经济翻两番的目标提前能够实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种乐观情绪支配下,有人开始忙于“说不”,也有人开始宣称中国文化最适合信息 时代,21世纪肯定是中国人的世纪。 当我们陶醉在钢产量占世界第x、国民经济发展的年增长率保持两位数的时候,尼葛洛 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一书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只要我们冷静地看一下现实就不难发现,中国的数字化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 非常大的差距。即使从电脑领域来看,西方大多数国家都是从大量的局域网开始,然后发展 到这些网络之间的互联。而中国的绝大多数电脑至今并没有联网。这些没有联网的电脑在简 单的文字处理和玩游戏的过程中,随着电脑软硬件的升级换代而正在迅速贬值。 我们还可以看一下这方面的简单数字: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在世界6千万互 联网用户中,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也只有几万。也就是说,中国的互联 网用户数量只占全世界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大约千分之一!况且,由于目前中文网页的数量和 质量都无法和英文相比,对于相当一部分中国用户来说,使用互联网与其说是为了获取信 息,倒不如说是为了“看热闹”。 也许,中华民族是除了英语国家以外唯一的一个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真正建立一个为本 民族服务的全球性的网络的民族。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在海外又 有大量的华侨和留学生。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铺路-修建我们的信息高速公路,更需要加紧做出我们自己的车来 (提供更多的信息)。 卡住脖子是不会有出路的 即使是以创建雅户这样的奇迹闻名的杨致远在《Internet World》杂志采访他的时候, 也认为:“互联网增长的关键是内容。”因此,他希望“把雅户定位成一个提供内容而不仅 仅是提供(检索)工具的公司。” 被称为互联网之父的Vinton G.Cerf在1997年3月曾经指出:“互联网为发展中国家 打开了其它任何电子通信系统都从未打开过的经济机会。” (http://www.mci.com/technology/ontech/cerfreport.shtml) 1.理论:应该为研究机构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相对独立的研究、论证、评价机构。 2.应用:建立中国自己的中文信息网络(注重内容) 最早规划ARPANET的Licklider曾经回忆,本世纪六十年代,当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 处筹建ARPANET的时候,就有人写报告对国防部把纳税人的钱用在ARPANET上而不是用来造 飞机大为不满。然而,现在回过头再来看,如果没有当年的ARPANET,哪会有今天如此兴旺 的互联网?! 迄今为止,在互联网上成功的还都是小人物、小公司。最典型的就是网景公司,安德里 森至今不过25岁左右。雅户的杨致远到现在也还不到30岁,也是没有读完博士就挑摊干出 一番事业来的。相反,那些原本应该有所作为的大公司象IBM、苹果、微软等等,到反而未 能做出什么惊人的事来。由此可见,在互联网上,资本、名声等等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新 的想法。也许就象网景公司的软件天才安德里森所说的那样,“在计算模式正在发生巨变的 时候,建立新的东西要比改造旧的东西容易许多。” 也许,我们从这些成功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中国的机会。(中国人的特点)那么,中国人 能在这里建立些什么新的东西呢? 包括Vinton Cerf,David D.Clark,Robert E.Kahn,Leonard Kleinrock和larry G.Roberts等人在内的一批为创建互联网作过贡献的人,写过一篇宣言式的文章: “互联网简史”。在这篇文章结束的部分曾经谈到,互联网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在不 断的变化、调整。然而,互联网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技术上的进步,而在于人类 如何对待这些变革。 “如果互联网发生了问题,那将不是因为我们缺乏技术,缺乏远见,或者缺乏动力,而 是因为我们未能把握好方向,共同走向未来。” 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某些国家,某些地区之内。看看现在一些国家走在世界的前 面,主导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国家紧紧跟随着这个发展趋势,争取机会进入主导者的行 列;然而也有一些国家却远远地落在了后面。由此也可以大致看出世界今后发展的格局:谁 将走在世界的前面,谁将是追赶者,谁将不可挽回地被淘汰出局。 中华文明是人类唯一保留下来的古代文明。但是,翻开近代中国历史,我们留下的几乎 都是遗憾。我们错过了蒸汽时代,结果……;我们错过了……,结果……; 我们错过了电子时代,结果……。 信息时代的技术进步一日千里,我们已经很难想像如果错过信息时代,中国将会是什么 样。 或许,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 |
上一页 返回书目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