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 本章字数:42936)



?????祝

第07章  以拳会友  武功情谊两相长

结交的朋友,有菲律宾棍王,有旅美华人国术界首领级人物,有曾是他手下"败将"的全美空手道冠军,有美国空手道协会理事长,有美国跆拳道之父,有学者型的日本武术师……他们时常在一起切磋交流,相互都受益匪浅。

不可想象离开了武术李小龙将会是什么样子。武术对李小龙来说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是他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武术为他赢来了声誉、财富;赢来了与他同命运、共患难的妻子莲达;也赢来了鼎助他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朋友。

美籍日本人木村与李小龙的友谊,一直保持到李小龙生命的终结。

木村长李小龙十多岁,却心甘情愿做李小龙的追随者。跟木村情况相仿的,还有一位美籍菲律宾人——达尼·依鲁桑杜。

依鲁桑杜40出头,身材矮壮硕实。他跟木村不同的是,木村是位武术爱好者,而依鲁桑杜却是个武功高手,他极具武术天赋,并且有精深独到的研究。

依鲁桑杜出身于菲律宾的武术世家,他10岁起就跟叔父学习琉球手(空手道的前身,流传于与菲律宾隔海相望的日本琉球群岛,故叫琉球手)。其后,学习过柔道、击杀术、空手道、杖法、腿功、菲律宾拳等等。他年轻时旅美,后成了大学的体育教师。他不断地寻访武林中人,虚心求学,广涉武术书籍,他将各国的武术融会贯通,试图创立一种新的武术。

然而,当他看到李小龙的武术表演后,大为吃惊。事后,依鲁桑杜极谦虚地要求跟李小龙私下讲手,切磋武艺,李小龙扎实的硬功、大胆的见解,使依鲁桑杜深深折服。他放弃了打算创立一种新武术的计划,把自己的经验所得及广涉的资料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李小龙所创立的截拳道。

好些年后,依鲁桑杜回忆他与李小龙的交情,他说:"在我40岁时,大有可能为自己创出一种拳术来。但因缘际会,我得以认识小龙,所以我准备终生习艺于其门下。"

依鲁桑杜甘愿以李小龙的门徒自称,他同时又是李小龙的挚友和兄长,他教李小龙武术,帮他出谋划策,在李小龙人生的重要关头为他拿主意。在李小龙成了功夫红星后,他不像有的人极力吹捧李小龙,也在吹捧自己。他不恭维,不奉承,而是客观评价。

依鲁桑杜说:"对我来说,小龙并非完人,他有着不少缺点,但无可否认,他确实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天才。"

小龙最使我难忘之处,并不只在于他的体能及武艺的不凡,而是他广博的知识,不论对人生还是对武术。

依鲁桑杜却没有提及他为李小龙做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这正是他精神的可贵之处。李小龙后来使用双节棍,玩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以及他在电影《龙争虎斗》中施展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魔杖,都是依鲁桑杜倾心传授的结果。其中魔杖是菲律宾自古相传的国技,已经成为一种功夫技巧,它不仅适合于杖,还适合于拳,以及矛、棍、斧等多种武器。在美国,依鲁桑杜有菲律宾棍王之称。

李小龙对依鲁桑杜非常感激和尊敬。七八年后,李小龙已是红透半边天,性格变得狂妄傲慢暴燥,很难与人相处。但在依鲁桑杜面前,他不敢张狂,而是尊敬如旧,把他视为大哥。

在李小龙不多的武友中,还有一位父辈式的人物——这就是旅美华人国术界首领级的人物严镜海。

李小龙有缘认识这位武术界的前辈严镜海,是因为严镜海的至友祖亚伦的缘故。那时李小龙虽名气颇大,但多限于西雅图的大学和唐人街。别说美国各地,就是美国西部其他城市的人,也压根不知李小龙其人。

一天,来西雅图访故友的祖亚伦看到在寓所前练功的李小龙,蓦然惊叹,这个亚裔青年身手是那么遒劲快捷,灵巧流畅!祖亚伦末见识过截拳道,不知是亚洲哪国的拳法,便上前探问。原来还是个来美没几年的、地道的中国人!

祖亚伦回到洛杉矶,向严镜海叙述他的惊人发现,称李小龙是"功夫奇才"、"不平凡中的不平凡"。严镜海具有宽容大度的长者风范,他逾越门户之见,摈弃年长及首领的尊位而亲来西雅图,去拜访这位尚属无名小辈的功夫奇才。

李小龙对严镜海的"驾到",并末受宠若惊,而是淋漓尽致地将自己的功夫展示出来,并且毫不留情地将与其讲手的严镜海大弟子击倒在地。严镜海丝毫未流露出责备之色,而是欣赏李小龙的性格和追求。在以后的场合,严镜海不存门户之见,总是向他人推祟李小龙。

李小龙与严镜海结为忘年交,李小龙敬他为义父。而在功夫面前,奉行能者为师。李小龙教严镜海咏春拳;严镜海帮李小龙完善截拳道。严镜海年轻时曾是举重冠军,他把举重技巧改进为健身法,无保留地传授给李小龙。李小龙依法苦练不辍,肌肉更发达,耐力更强韧,爆发力更凶猛。

李小龙是旅美中国武师中,第一个公开招收外国人为门徒的。在古代中国,功夫被视为传家至宝,传授范围只限于家族之内。若授与外人,必须结为父子般的师徒关系。李小龙悖逆古训的做法,自然引起持保守观念、格守门户之见的中国武师的不满。他们认为,国术外泄,华人将会失去在美赖以生存的资本。

严镜海很赞赏李小龙离经叛道的做法。他认为华人在美生存,靠的应是智慧和勤劳。功夫的防身御敌功能毕意有限,因为美国人普遍拥有枪支。他不相信刀枪不入的古老神话。

1964年8月,婚后的李小龙携带妻子莲达移居洛杉矶。李小龙常能与严镜海见面,俩人商议台伙开办武馆,并马上付之行动。前来武馆习武者不论种族、民族和国籍,只要对中国功夫持有兴趣和热情者一慨欢迎。严镜海年迈事杂,武馆的教头和管理实际上是李小龙一人,而莲达则做李小龙事务上的助理。

武馆一设立,便引起西部众多武师的竭力反对,他们放出风声,请李小龙"好自为之"、"信守中国国术的行规"。

自负好斗的李小龙当然不会惧怕这些威胁,但为了避免同胞间的倾轧,对自己的计划作出修正。开初,李小龙为了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学员,学习的内容包含多种中国武术,以满足不同学员求学的兴趣和需要。现在李小龙在与学员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只教他们截拳道。因为截拳道是李小龙独创的,不会引起将中国其他门派武术流泄之嫌。李小龙天真地认为,这样便可平息那些武师的怨言,从而避免"踢馆"之类的不愉快事件。

结果,李小龙仍收到一封挑战书。挑战书的落款是来自旧金山的一名姓黄的功夫教头。他在书中以严厉的言辞抨击李小龙的"叛逆"行为,并谴责李小龙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其"行径"引起旧金山国术界的强烈不满,导致他迫不得已下此战书,与李小龙讲手见个高低。如果李小龙被打败,只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是将武馆关闭,二是停止将功夫授予外国人。"

战书末提到"如果李小龙胜了,他们将如何"之类的言辞。这已不再含有讲手的公平竞技的意味,而是讨伐异己的檄文。

黄教头在战书中称:"我是代表三藩市(旧金山)国术界的!"这封战书可以说是旧金山整个国术界对李小龙下的最后通碟。据洛杉矾几位保持中立的武师分析,黄教头等人的用意是吓退李小龙而关门大吉,而不是以功夫作最后一博。结果出乎他们意料之外,李小龙见战书怒发冲冠,他回札的答复是:"好!这又怎么样?"

回札由信使传到黄教头手中,黄教头和师兄弟及门徒已经住在洛杉矾的一家华人旅馆里,他们自己将自己逼进维谷。龙虎相斗的讯息很快在洛杉矾国术界传开,严镜海赶到武馆,他说他虽末跟黄教头讲过手,但早巳耳闻他的名气,是旧金山国术界的绝顶高手。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他告诫小龙切不可掉以轻心。

讲手在一处废弃的仓库里举行,观战者早已把空旷的仓库挤个水泄不通,除了国术界的教头弟子,更多的是来自唐人街的华人。黄教头那方,站有三十几人,除他的弟子,不少是从旧金山赶来的黄的同仁,来为黄助威。这天,严镜海、祖亚伦带他们的弟子站在仓库西侧。木村和依鲁桑杜专程从西雅图乘飞机赶来——不知他们怎么得到的讯息。李小龙心中十分感动,如被击败,不但自己的事业严重受挫,而且愧对了这些兄长父辈般的朋友。

莲达站在李小龙身后,她已身怀六甲。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怀孕的妇女是不宜随意乱走的,但她坚持要来。莲达具备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但又不是那种守旧的,将自己囿于家务中的贤内助。她乐意参与丈夫的事业,做她所能做的一切,并为此付出代价。当丈夫功成名就、万众瞩目之时,她又悄悄地退到一边。

黄教头先声夺人,义愤填膺大声数落李小龙的种种罪状,以期在气势上压倒敌手。李小龙一言不发,他不屑跟黄教头唇枪舌战,而是要以拳脚论输赢。

黄教头脱去上装,袒露出胸膛纹的双虎(黄教头生肖属虎,浑号黄老虎)。李小龙也脱去上装,穿着紧身背心,他没有纹身,他生于龙年,性情似龙,就是一条龙。

李小龙侧目看了严镜海、木村、依鲁桑杜一眼,目光在莲达身上停了一瞬。莲达温柔坦然地一笑,目光含着必胜的期望。这是莲达的聪明之处,虽然她此刻紧张得浑身冒汗,心儿嘣嘣跳个不停。

竹节响了三声,黄教头猛啸一声,如虎蹿扑到李小龙跟前。接着他挥拳朝李小龙脸部重重砸去,又倏然变招,五指攥如铁钳,去掐李小龙心窝的要穴。招式变化太快,李小龙只得应招化解,显得有些仓促。旧金山来的武师,大声喝彩助。

黄教头将多种拳法融为一体,变化多端,形如鬼魅。李小龙那时的截拳道尚未完善,他以从小练就,并且得心应手的咏春拳与之相拆。在黄教头凶猛而诡谲的拳法面前,李小龙暂处下风,未能把咏春拳的精髓充分施展出来。李小龙的眼睛盯着黄教头出招变幻,被黄教头牵着鼻子跑。

李小龙挨了黄教头几下拳脚,虽末被重创,败相已显露无遗。自然。黄教头也吃了李小龙几拳,但李小龙的拳路滞阻,中有停顿,似在患得患失,不敢贸然顺势攻击。

此刻,莲达几乎紧张得不敢以眼正视,但她仍努力保持镇定,脸上挂着勉强的微笑——尽管她知道小龙这时根本无暇目睬自己。而李小龙的朋友和门徒此刻亦如莲达一样心悬若丝垂,手心都捏出汗来。

严镜海肃穆而立,不动声色。他熟悉并相信李小龙的功夫,看过黄教头的招数,对他的功底也有个大约的了解。李小龙屈居下风,是为了窥视体察对方的招数。

龙争虎斗,双方已搏斗了三分钟。好几次,李小龙险被逼到场圈之外。

突然,李小龙叱喝一声,声音末落,铁拳已砸黄教头胸膛,吟地作响。黄教头踉跄后退,不待站稳,拳点已接踵而来,骤雨冰雹一般。忽听众口惊叫一声,黄教头硕实的身躯给李小龙一脚踢悬,如巨石重砸坠地。黄教头就势一滚,翻身而立,不料一拳又劈打而来,黄教头狼狈倒地。李小龙跟上就是一脚,黄教头仿如筋骨寸断,气机阻塞,哀唤"休战"。

黄教头认了输。他毕竟是武门中的好汉,仍不失风度地向李小龙拱手辞别。他身子晃颤几下,正欲倒地,门徒急过来将其扶持,懊丧而沉默地撤离。

李小龙的朋友和弟子把他簇在中央,向他祝贺。莲达站在圈外,满眼星星的喜泪。

李小龙却末流露出丝毫赢家的骄色,他懊恼悔恨不已。他不满自己的表现,认为这场比武时间拖得太长,而末在数秒之内决出胜负。

事后,李小龙与严镜海、依鲁桑杜和木村等人一道回忆比武的经过,寻找比武时间拖拉的原因。首先是黄教头招数多变诡谲,使李小龙感到迷惑,而不敢贸然出击,速战速决;其次是李小龙受咏春拳固有打法的局限,咏春拳最初是五枚尼姑创立的女子拳,女子受体能的限制,在重击敌手之后,就要后退或避闪,以防被敌手纠缠鏖战。这次比武,暴露出咏春拳在追击敌手方面的弱点,因为李小龙是强汉,而不是弱女,要像最后那样乘胜连击,痛打敌手,使敌手无以喘息,无可招架。

这以后,李小龙注重加快自己的进攻节奏,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对手招数如何,都果敢地迎头痛击,将防御置之脑后,一直到击倒击败放手为止。

这次交锋,是李小龙在美国华人国术界的正式比武,使得李小龙名声大振,那些对他不满的功夫教头,再也不敢贸然向李小龙挑战。

莲达是李小龙生活上的忠实伴侣,同时也是辅佐他事业成功的有力帮手。莲达自从嫁给李小龙,放弃了做一名女功夫师的初衷。她以李小龙为中心,悉心尽意做一位中国人所要求的贤妻良母(她次年生下大儿子李国豪)。李小龙是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颠簸行驶的船,他一回到家中,恍如进入宁静港湾,无限温馨。

中国古代功夫哲学讲究"戒色"。一个功夫师,若要想进入最高境界,就得彻底戒色,远离妻妄,甚至不看女人,独隐深山.足不出户,一心修炼,方能修得正果。李小龙的行为。自然跟古训相去甚远。他原本就有嗜好女性观其表演功夫的"怪癖"。因此,知夫如己的莲达常常伴随李小龙去做功夫表演,甚至李小龙在屋前的草坪练功时,莲达也尽可能放下手头的家务,腆着臃肿的孕腹站一旁观看,待李小龙停下,便说一些熨贴激励的话。

李小龙常带莲达去逛街,逛街的含义只有莲达一人谙知,那是逛书店的代名词。除书店,李小龙对其他店铺一律不感兴趣。他们常去的是一家旧书店,那里常会出现旧版的中国古代哲学及功夫之类的书。李小龙很快建立起私人书库,他稍有空暇就一头埋进书海里,迷不释手。他练就出不受干扰的本事,不论户外如何喧吵,孩子如何哭闹,他都能安安静静地看书,并且久久沉思。他出外,也必带一本书在旅行袋里,一有机会就拿出来看。那时他们的生活不安稳,经常搬家,如山的书籍成为他们的累赘,尽管如此,李小龙对购书仍乐而不疲。

正是因为李小龙吸取了丰富的养料,为他日后成为功夫大师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小龙大战黄教头的故事在美国西部的唐人街广为流传。然而,出了这圈子,李小龙的名字仍鲜为人知。他渴望成功,他迫切希望有朝一日成为像拳王阿里式的人物,人们可以不知总统是谁,却不会不知阿里。

中国古代功夫哲学,推崇淡薄功名,"真人不露相"、"无为即有为,无名是有名"。李小龙熟谙这些箴言,却又将其弃之一边。这一方面出于他好胜的天性,另一方面是美国文化对他的影响。我们难以想象李小龙生活在封闭的古代中国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但我们可以肯定,如果李小龙在开放的现代美国社会仍恪守古老的箴言,就不会有叱咤全美武术界的李小龙。

李小龙决定在美国作巡回表演,以扩大他的影响。他把他的想法告诉莲达,立即得到莲达的支持。莲达为李小龙收拾行李,同时,也把她的衣物放进旅行箱里。李小龙很诧异:"怎么你也去?"莲达亦诧异地反问:"怎么我不能去?"李小龙向她解释,在中国,妻子怀了孕只能安安静静躺在家里。莲达笑道:"我虽是中国人的妻子,却是生活在美国,医生告诫孕妇,怀孕期间要多做健身运动,生下的孩子才会健壮。"

李小龙携妻愉悦上路,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常发生这类因民族、风俗等差异造成的"小磨擦",而撞击出来的火花却是和解和睦。李小龙这次巡回表演的地方是美国中部的城币,以后再找机会分别去美国的东部和南部。

他们坐在横贯美国东西部的列车上,眼帘里是一望无际的中部大平原。李小龙的思绪飘得很远,他在香港及美国的唐人街,常听到老辈人叙述早期华工的悲惨故事。那时美国为了开发中、西部,决定修筑一条贯穿东西的铁路,因劳力缺乏而去中国招募劳工,早期华工像"猪仔"似地卖到美国,他们干最苫最累最险的活,拿最低的报酬。铁路修完了,美国不再需要华工,开始了惨无人道的排华。早期华工作为第一代移民虽在美国生存下来,却毫无地位和声望。真正使美国人改变偏见的,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移民,他们大都进入美国的中产知识界,出了李政道、杨振宁这样的令全世界瞩目的人物。他们是旅美华人的骄傲。

中国人必须靠实力证实自己!

这个顽强的概念始终激荡于李小龙胸中。

正是如此,促使他毅然参加全美空手道大赛。

当时他正在中部城市芝加哥作功夫表演。效果不如他设想的那么成功,观看其表演并产生浓厚兴趣的仍是亚裔移民(尤其是东亚等国的移民),而真正的美国人却很少问津。在表演过程中,他不时受到挑战,并且多是一样肤色的中国功夫师。李小龙虽然轻而易举将他们击败,但却有股难言的悲哀。他觉得旅美华人特别喜欢内耗,喜欢在同胞之中充好汉。而不像日本人那样齐心协力拧成一般绳,以证实整个日本民族的力量。因此,旅美的日本武师在公开场合表演,几乎末闻有日本武师上台去挑战。即便会有,也是抱着弘扬日本武术的目的,使之影响更大。

李小龙不忘自己是个中国功夫师,却不抱狭隘的民族观念,因此他交的功夫朋友是多民族、多肤色的。李小龙在表演中,结交了一位从事记者职业的法裔美籍武术爱好者西蒙,他年轻时曾在法国殖民地越南呆过,对中国武术产生兴趣(中国武术在越南颇流行)。西蒙在与李小龙的交谈中突然说道:"你功夫这么高强,怎么不去全美空手道大赛显显自己的实力?"

李小龙中止了中部的巡回表演,与莲达赶回加州。赛场设在一所私立学校的体操馆里,去时,已开始比赛。

空手道是日本的国术,又是当时在美国流行最广的东方武术之一,美国人对东方武术的认识仅限于空手道。这是日本人善于推销自己,采取开放式授徒方式的结果。在美国,有全国性的日本国术大赛,却没有全国性的中国国术大赛(日本国术是由古代中国流传过去,尔后才自成一体的)。中国的功夫师仍将自己封闭在华人圈子里,并且瓜分地盘、不越雷池一步。

赛场汇集了各种肤色的空手道选手(这是中国武术地域性比武难以见到的),其中最引入注目的是金发碧眼的九段高手罗礼士。罗礼士曾蝉联三届全美空手道大赛冠军,夺标呼声最高。

李小龙过去虽与日本空手道拳手较量过,但对空手道的比赛规则却很陌生。因此,他不急于报名参赛,而是观察比赛规则及选手的身子。李小龙发现,选手的身手皆平庸,这使他兴趣大减,他几乎想拔腿而去。

罗礼士出场了,罗礼士凌厉的拳势,第一回合就将对手击败。

原来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李小龙素来喜欢与强者较量。他按捺不住。跑到记分台前报名参赛。

李小龙遭到拒绝,理由是比赛已经开始。

是罗礼士成全了李小龙参赛的愿望。罗礼士虽不是大赛的组织者,却声誉极高。结果,最具冠军相的罗礼士因其善举而痛失金牌。

起初,李小龙参加第二轮淘汰赛,取胜如囊中探物。愈往后,难度愈大,但李小龙仍以绝对优势战胜对手。最后只剩下李小龙和罗礼士进入总决赛。最后对手是罗礼士,这在李小龙意料之中;而李小龙最终与他争夺冠亚军,是罗礼士开初不曾料到的。

两人都是一等一的高手。李小龙并不因为对方的善举而手下留情。李小龙守的是空手道规则,打的却是咏春拳,凶狠泼辣异常。罗礼士不曾遇到过这种订法,虽顽强拼搏,却难以对李小龙造成威胁,最后仍落败局。

罗礼士非常恼怒,他甚至后悔自己的善举,如不这样,金牌怎么会给这矮小狡诈的中国人拿去?

罗礼士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他冷静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认为自己确实技逊一筹。对手怎么练就这一身硬功?于是,罗礼士寻到李小龙住处,作一次礼节性拜访。

素来讨厌客套的李小龙见到罗礼士,只字末提是由于罗礼士的帮助才使他获得参赛资格一事,更末流露出感激之情(他的这种件格常使人产生误解,认为他忘恩负义),而是马上拉罗礼士去讲手切磋武艺。

不打不相识,李小龙和罗礼士成了好朋友。两人的功夫各有千秋,便取长补短。李小龙教罗礼士咏春拳,以锻练攻击速度及力度;罗礼士教李小龙高踢法,使李小龙的腿击技法更全面。这以前,李小龙只采用低踢法,攻击对手腰以下的部位,而摈弃高踢法,以为这种踢法威力不够。结识了罗礼士后,李小龙改变自己的看法,练就一套过硬的高踢功法。

李小龙是美国第一个把功夫带进银幕的东方人。电影中常见李小龙凌空一踢,就是罗礼土教的技法。李小龙对朋友的恩德,不喜欢口头表示,而是以行动报答。待他在影坛站稳脚跟后,便把对拍电影抱有兴趣的罗礼士拉了进来,与他在影片《猛龙过江》中演对手戏。

罗礼士是这样回忆他们的交往的:"当时,李小龙是不太喜欢高部位踢法的,但我对他提出我的看法,我认为可以从任何角度及任何高度起脚进行攻击,踢出来的威力完全不会减弱。"

自认识李小龙,我们常常在一起研究武术,我学他的中国功夫,他学我的高踢法,这样,大家都有了显著进步。

李小龙是个很'自我'的人,他很看重自己,常常向人夸耀自己的长处,很多人不喜欢他这种作风,于是人们便说他骄傲,我想他招人妒忌就是这个原因。但对我来说,我完全不介意,因为我明白这是他的个性。

不论我的想法对不对,总之我觉得他是个强人,是个值得自负的人,也是世界上武功最好的人:这就是我个人的看法。

全美空手道大赛结束不久,李小龙又遇到一次充分证明白己的机会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时间是1964年的初冬。

这次大赛是美国空手道协会主办的,严镜海与该协会理事长艾伯嘉相识,向他推荐李小龙。于是艾伯嘉便邀请李小龙作为表演佳宾出席这场大赛。

在大赛开幕式上,李小龙表演了他的咏春拳,令所有选手及观众叹为观止。因为李小龙动作太快,令人眼花目眩,只知其精妙,而不知其精妙所以然。所以,应选手及观众的要求,李小龙在大赛闭幕那天,将咏春拳化解为单项进行表演。其中以"蔽目粘手"、"寸劲拳"、"无影拳",最令人叫绝。

粘手

是咏春拳的基本功法,在香港,李小龙曾以木桩练粘手功法。赴美后,李小龙常跟依鲁桑杜、木村等人对手练习。具体动作,是两人互相搭住桥手(指、掌、拳、腕、肘、臂等协调运作为一整体),做互相攻击和挡格。"蔽目粘手"是粘手中的高难动作,双方把眼睛蒙住,完全靠手的触觉和第六感觉。

第六感觉是功夫哲学中玄之又玄的东西,古代认为是神的昭示或人神感应,现代多认为是人的潜意识,是天赋或特异功能。李小龙似乎有天生的敏感,他在美期间曾多次遭敌手暗算,他都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及时避闪或反击,从而化险为夷。

这次表演,李小龙跟依鲁桑杜搭档,双方都蒙住眼睛,灵巧而敏捷地进行攻击和挡格。因李小龙跟依鲁桑杜是老朋友,故应观众的要求,让他们推选了一名会中国拳术的韩国拳师上来。这回是李小龙单方面蒙住双眼,与韩国拳师演习粘手。韩国拳师"欺"李小龙"双目失明",多次试图攻击,却连连被李小龙挡格住,同时又受到李小龙的攻击。在场者膛目结舌,仿佛李小龙手上身上都长满了眼睛。表演完毕,观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寸劲

是咏春拳独有的发劲方法,指的是在短到数寸甚至一寸的矩离内所爆发的劲道。咏春拳主张近距离贴身快速攻击放手,寸劲尤其重要。按照力学原理,物体在加速度之后产生的力量最大。如打铁,锤必须高扬后落下;如一颗石子从十米高落下,击起的水花肯定比一米高处落下的大,因此,拳的劲道要大,也必须屈臂后猛击,以保证有足够的距离加速。而寸劲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在最短的距离内发出大的力。这是因为咏春拳讲究快速,若屈缩桥手再出击,势必造成空隙给敌手挡格或反击的时机。

李小龙表演寸劲拳时,请一名拳师站守马步,他后面放一张椅子。李小龙在距他四寸处,手臂也不用后屈出拳,那拳师如重锤猛击,后跌坐椅子上,椅子也随之后移数尺之远。

最精彩要数"无影拳"。与李小龙临时搭档的是一名空手道黑带高手。李小龙向他讲明要攻击他哪个部位,连续八次,李小龙拳拳都击中。这高手虽招架挡格(不能以掌贴在该部位之上),但因为李小龙出手太快,拳路无影迹可辨,这高手猝不及防。

李小龙当场解析他得手的原因:一是速度快若闪电;二是近距离;三是拳路讲究变化;四是面部不带任何表情,因为老练的对手可从表情中窥破你的图谋;五是眼睛不要盯住所要攻击的部位,这实际上是给对方以暗示。将此五点揉为一体,突发快拳,待对方意识到时,已来不及化解挡格。

李小龙表演完毕,众多观众涌了上去,高喊李小龙的名字,把他抬了起来。

这次表演获得极大的成功,意味着李小龙的功夫得到美国武术界的承认,是他功夫事业的一次飞跃。美国空手道协会理事长艾伯嘉称他的拳术"简直太神了!"

观看表演的,还有一位美国武术界头面人物——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李俊九也是作为特邀佳宾出席大赛的,他对李小龙的功夫折服不已。他说:"在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中,我开始认识李小龙,那次我和他分别在会中作示范表演。从那次开始,我们便成了好朋友,常常互相拜访。"

我无法再遇到一个像李小龙那般对武术狂热的人了。他能够成功除了一半是天赋外,其余都是他肯去努力的结果。他实在非常努力。发拳快、准、劲,足以令他雄视武坛。此外,他对各种武器的认识及纯熟,可以称得上是专家,就是这些已没有人及得上他。

李小龙是个充满欢乐的人,我常常对人说他像个7岁的孩子,充满活力地到处跑来跑去。他谈话时显得非常忠直,当我每见到他的时候,我内心总是这样对自己说:'我从来没有遇到一个像他那样坦白的人!'由于李小龙太坦白的缘故,有些人会很不喜欢他。

李小龙证明了武术家亦可以是一个优秀的演员,他是第一个东方人在美国领导功夫片走向白热化,替其他武术人士铺了一条从事电影的道路。

李小龙在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中的出色表演,使他的名气在美国武术界不胫而走,炙手可热。不少武师从千里万里之外赶来拜访他——日本武术家和里积就是其中之一。

和里积是一位大学体育系副教授,跟菲律宾裔的依鲁桑社一样,也是位学者型的武术家。他与李小龙讲手切磋之后,认为李小龙的功夫见解比他们先进了100年,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慨。和里积在一篇文章中追忆他们的交往:

我那时在一所大学教授拳击,我常常对学生说,如果你要发拳快的话,一定要减轻出击的力量,但当我看见李小龙发拳的闪电速度,同时又强有力地击倒对方后,我的理论便告粉碎!

同时我又发觉他的腰力运用得甚好,一切动作都很有规律,那时我才知道李小龙的确是个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我开始对他产生敬意。

李小龙对我也很佩服和尊敬,他喜欢听我述说我怎样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在他寄给我的信中,他经常流露感动和自我鼓励的字眼。有几次我为了筹募基金,找他帮我作表演,我答应替他付机票,但他不接受,其他酬劳也不肯收,后来我说得多了,才勉为其难地收了机票费。他说:'我为了你的义举而表演,是不应该收酬劳的!'

李小龙是我的挚友,世上再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博学、真诚、具有勇气。他是一颗不灭的星!他和一般的人是不同的。

李小龙以拳会友,结交了不少著名的武术师,在交流切磋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受益匪浅,日后创立截拳道,水到渠成。

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是李小龙人生道路上的转折。正是因为艾伯嘉把李小龙的表演拍成资料电影,成为李小龙跻身美国演艺界的一次契机。

是年,李小龙仅24岁。

第08章  从影之梦  虚无综渺终为实

从影是他的梦,更是他的命。他来到美女如云的好莱坞,却是情绪低落。他得一贵子,却失去父亲,于是他携妻儿回香港滞留半年。朋友的巧舌使他签了片约,却死等苦盼几度落空。终于踏入好莱坞,饰侠义斗士加藤,"拳打脚踢"最后打出立锥之地!

李小龙来到美国,一直跟电影无缘,却又一直忘不掉电影。

在美国,李小龙跟电影无缘;是中国人与电影无缘的缘故。尽管30年代,中国的电影已是那般辉煌,出品的影片已达到相当艺术化的高度;尽管自50年代起,香港的影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遂成为东方影都,并在相当程度上遏制了西方电影的冲击。然而这一切,美国人皆抱着无视的态度。

李小龙未曾听说,有哪位华裔演员跻身好莱坞,并占有一席之位(圈内公认的资格,是加入美国电影演员工会,50年代,后任美国总统的里根曾任该组织主席)。尽管有黄面孔在银幕上一晃,在字幕上,再也难找到他(她)的尊姓大名。

美国人对本国以外的世界相当陌生,甚至狂妄自大。李小龙在大学二年级时,选修了一门电影鉴赏课。一次课堂讨论,论题是蒙太奇。李小龙发言,列举香港的影片中镜头来说明蒙太奇的作用。此时,好些个美国同学惊诧地插话道:"香港也有电影呀?"

有!

李小龙肯定说道,"有的影片并不比好莱坞影片逊色。"李小龙的话,立即遭到一片嘘声。这使得李小龙十分的恼火,他说:"你们尽可以不承认,但事实却存在!我所说的那部影片(指《人海孤鸿》),我还担任过主角,就在我离港赴美前拍摄的!"

李小龙的话,使这些美国同学愈加惊诧费解,随即,几个美国同学不怀好意地连连话问:

我们怎么不知道有这部电影?

你怎么不带拷贝来美国公演?

你怎么没留在香港拍电影?

怎么好莱坞不把你这大明星请去?

健谈善辩的李小龙一时语塞。或许他们并不抱有恶意,在美国人的心目中,电影演员和体育明星是最受人羡慕或祟拜的两类人。他们真不明白,这个中国学生,为什么要放弃电影演员不做,跑来美国念什么连混饭都成问题的哲学(公共选修课,是由各系的学生凑拢合开的)?岂不荒唐?

别以为好莱坞有什么了不起!

李小龙指着几个年龄小于他的同学说:"在你们远没出世的时候,我就在好莱坞演过电影(指的是《金门女》一片,作为婴儿的李小龙实际上是作为一件道具搬上银幕的,但毕竟亮过相)!"

课堂掠过一阵讪笑,又有同学请问李小龙。这部过眼烟云的影片久末公演,就算能看到,演职员表上,也找不到"布鲁斯·李"的名字。

李小龙尴尬而愤怒地瞪着同学,攥紧拳头,真想朝那一张张可恶的白脸揍去。他到底没这样做,他横扫了同学一眼,狂妄而自信地说:"我会打入好莱坞的:我还会成为好莱坞明星!"

李小龙忿然离开课堂。

李小龙再也不愿和这些狂妄无知的"美国佬"一道上电影课。然而,他从影的念头一直没涡息过。自从一踏上美国国土,他总是千方百计挤时间去看电影,他喜欢的电影多是张扬暴力的,如西部片、警匪片、战争片等。他崇拜那些身手不凡、镇恶救良的英雄。他觉得西部片中的牛仔,极似中国古代的侠客,可惜他们使的多是枪,而不像中国古代侠客赤手空拳,最多携带短兵器。这使得西部牛仔英雄气不足,若美国电影能展示中国古代侠客的形象,一定会使美国观众眼界大开,兴致陡增。

自然,以中国为背景的电影,李小龙也是必看不可的。好莱坞极少出品这类电影,他们展示的世界都是以欧美为中心。这类电影虽少,却都能给李小龙留下深刻印象,但这印象很不愉快。

他在旧金山看过一部描写美国人在远东生活的影片,影片刻意美化美国传教士拯救东方、传播文明的"不朽业绩",隐含着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片中穿插义和团运动的场面,中国人皆一个个扮成魔鬼模样,求鬼祭神,挥舞大刀长矛,滥杀无辜。影片极夸张地表现中国人的长辫和裹脚,观众哄笑不已,有人喊:"中国猪:中国猪!"

李小龙血涌脑门,感到莫大的耻辱。他初来美国,不便贸然闯祸,他站起来,捏了捏前排那个谩骂的观众,愤然退场。

在美国呆的时间愈长,李小龙愈深深体会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误解和偏见。在公共场合,李小龙常被人当成日本人。李小龙总是说:"不,我是中国人(他只是在遇到华人的场合下才称自己是香港人)!"这时,对方会以探究的眼光打量李小龙,说:"噢,你是中国人?"在他们的意识中,似乎中国人的形象就该呆头呆脑,土里土气,而不像李小龙这么现代。

在李小龙与美国人的交谈中,美国人常会提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中国的男人还留不留长辫子?女人还裹不裹脚?""中国人是不是还躺在雕花大床上抽鸦片?"等等。

李小龙明白,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基本来自电影。应该有反映中国人真实面貌的电影——李小龙的这种设想,在当时无疑是白日做梦,别说中国电影打入美国市场,就是中国人在影片中扮个跑龙套的角色,可能性也几乎是零。

李小龙总是忙,不太可能常去看电影,他把兴趣渐放在电视上。在西雅图,他用的是一台拾来的菲利浦14英寸黑白电视机,等婚后搬来洛杉矾,才买了一台18英寸的黑白索尼。电视里有固定的电影节目,放映的影片多是被淘汰的。

有一次,李小龙和莲达看一部由赛珍珠的《大地》(《The  Good  Earth》,该长篇为赛珍珠的代表作,赛珍珠因此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改编的电影。李小龙先前曾看过小说,虽不赞同赛珍珠的民族偏见和部分失真描写,但仍承认它是一部浑厚的写实主义巨作。电影比原著要逊色得多,赛珍珠毕竟在中国生活多年,而这些导演演员,压根就不知中国是怎么回事!

李小龙尤为反感的是,由洋人来演中国人。好莱坞演员保罗·莫尼和路易斯·雷纳化装成中国农夫,尽管衣衫是中国化的,脸色也涂得黑黄,却无法削去高耸的鼻子和改变脸部轮廓。他们拿筷子的动作,劳动的姿势,笨拙似熊。李小龙觉得既可笑,又恶心,他啪地关掉电视,一脸愠色冲莲达叫道:"他们为什么不让中国人来演中国人?难道在美国的上百万中国人,就选不出能演中国农夫的人?如是我,就比他们要强一百倍!"

你会成功的,你的愿望会实现的。

莲达望着发怒的丈夫。"美国人已经接受了你的功夫,也将会接受你的表演才能。当然,凡事得有个过程,开初承认你功夫的,只是一些武术爱好者,可现在,美国的武术界权威都赞同你的功夫。这也就像移居美国的中国人,最初只是卖苦力的劳工;后来做上餐馆和洗衣店的小老板;再后来,美国的知识界,有了愈来愈多的华裔教授、科学家、作家,有的还获得诺贝尔奖金,引起全世界的瞩目。我看不用多久,美国的电影界就会有华裔演员,有的还可成为大明星,一点也不比白人明星逊色。我想这样的人,首先会是你……"

李小龙的火气慢慢平息下来,莲达说的这番话十分得体。自从跟李小龙拍拖,莲达开始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美国的华人移民史,莲达多是从李小龙嘴里获得的知识,可现在经莲达的口道来,功效神奇。

莲达善解人意,但她也不是盲目恭维李小龙。她相信李小龙的才华和毅力,只要他认准的事,就会百般努力化为现实。她不止一遍听李小龙讲述他在香港的从影经历,也不止一次看他推广功夫而做的种种讲演和表演。莲达佩服李小龙的表演天赋,她认为他缺的是机遇。

冷静下来的李小龙重新开电视,他搂着莲达,心平气和地评价电影。莲达说:"虽然莫尼和雷纳所扮的中国农夫四不像,简直糟糕透顶,但他们至少有一点比你强,这就是他们纯正的美式英语。"

李小龙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此刻他的神情,就像一位天真的大孩子。外国演员难以跻身好莱坞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白不过关。李小龙拜妻子为师,努力使自己的口语更美国化,逐步消灭掉已经形成习惯的发音或语法错误。

洛杉矾是个花园式城市,城区很少高楼大厦,多是两三层的别墅式建筑。所谓城区,实际上是50个分散小镇的组合,人口二百多万,而城区范围惊人之大。美国是个汽车上的民族,对洛杉矶来说,没车之人,无疑没腿。

李小龙买了一辆克莱斯勒公司50年代出厂的老爷车。

李小龙和莲达第一次开自己的车出门旅游是去好莱坞——这离他们居住的小镇差不多有100里路。好莱坞在本世纪初尚是一个荒漠中的小村。这里阳光充足,带原始意味的景色特别适宜电影的外景拍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电影工作者。于是,美国的电影中心遂从东部阴冷多雾多雨的纽约渐移到好莱坞。到20年代,好莱坞已成为繁华小镇,戴上了世界影都的桂冠。

好莱坞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影迷,自然也吸引着以电影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李小龙,以及他事业上的伴侣莲达。尽管李小龙曾来过这里,好莱坞在他眼里,仍光芒四耀,并且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路上,两人心情极佳,欢声笑语,谈起他们各自所知的好莱坞的故事。

然而,好莱坞并没有高举花束迎接这位未来的功夫影星,他们和众多的影迷一样,只能做好莱坞的旅游观光者。他们能去的地方十分有限,也极少有人有机会看到他们所崇拜的大明星。

那时候,美国电影虽面临着电视愈来愈有力的挑战,上座率下降,内部出现财政危机。可绵延了近半个世纪的鼎盛煌赫依然景象不减,八大电影公司仍然令影迷,甚至令明星们肃然起敬。"电影的魅力在于神秘"。电影公司是绝对不许影迷参观拍摄现场和亲睹拍摄过程。这种情形到70年代后有很大的改观,陷于财政困境的电影公司利用影迷的好奇心理,发展电影旅游业,吸引旅游者去参观一般的拍摄现场,或向他们展示昔日电影所留下的场景和道具。

李小龙对电影的拍摄不觉神秘,但对美国电影高超的特技和恢宏的场面仍惊叹不已。李小龙和莲达只能在该转的地方转转。他无法见到能主宰他命运的电影界要员。李小龙不是神,他和众多渴望从影的影迷一样抱有幼稚的想法,毛遂自荐,说服这些要员派一个角色让他(她)一试,从而一炮走红。

如云的美女是好莱坞的一大景观。她们绝不是在银幕上抛头露面的艳星,那些影星生活在特有的圈子里,深居简出,竭力保持与公众的距离,而使公众永觉神秘。这些美女自然是渴望从影的影迷,她们自荐未遂,便留在好莱坞,姑且从事秘书、招待甚至应召女郎之类的职业。她们祈祷有一天,会被坐在豪华房车,或在餐馆酒吧用餐嗜酒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发现,引她来到水银灯下,开始辉煌的演艺生涯。就像当年梦露那样,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凡少女,一夜间变成饮誉世界的艳星。

能如愿以偿者极少极少。日理万机的电影界要员根本无暇垂目顾盼这些浮艳的美女(漂亮并非做女星的唯一要素)。有的美女,甚至在影业人士出没之处彻底裸呈,以引起要员们的关注,也未能实现梦想。于是,不少青春消褪或彻底绝望的美女沮丧而去。同时,又有不少美女被好莱坞的成功神话吸引而来。好莱坞永远保持美女如云的奇景-除非它的支柱产业电影在一夜之间消失。

其实,来好莱坞追寻梦想的俊男也呈潮涌之势。他们不像美女那样更引人注目,也不像美女那样能靠姿色姑且生存。服务性行业能提供给他们的工作极少,并且多是少抛头露面的粗活。他们缺乏女性的那种耐心,也就容易死心,他们眼看在好莱坞从影无望,便就打道回府或流落他乡谋生。

他们中不乏素质优良的佼佼者,在这些佼佼者中,能实现梦想的仅是少数,而多数人会被埋没。这就是好莱坞的美丽神话与残酷现实。李小龙自然是其中高素质的佼佼者,可与他们相比,他却有个明显的劣势——这就是他是矮小黄皮肤的中国人。

李小龙和莲达在好莱坞街头和外景地匆匆转了一圈。他和众多影迷一样,渴望能在好莱坞获得立锥之地,从而崭露头角。但他绝不会像他们那样去崇拜明星,对大明星住过的房屋、坐过的餐桌、用过的器具或留有手印的碑石激动景仰万分,或摸一摸,或坐一坐,或拍下照片以资永恒留念。

他跟莲达说:"我们真不该这么忙于跑到这里来。"

好莱坞是个极排外的地方。这是白种人的一统天下,并且绝大多数是美国人。欧洲非英语国的演员想打入好莱坞也绝非易事,他们必须像褒曼那样出类拔萃,并能讲一口纯正的英语。故而亚裔演员在好莱坞寥若晨星。

他们离开好莱坞,莲达驾车,李小龙靠在座椅上,情绪低落。

汽车穿过城区,莲达把车停在路边,指着一幢陈旧的公寓楼说:"壁克馥(好莱坞早期影星)曾在这里住过,但最后,她还是给房东撵走了。房东的后代,现在以此为壁克馥的故居而自豪。"莲达知道李小龙没有瞻仰的兴趣,又驱车前进。

莲达是个一切以丈夫为中心的东方式妻子,李小龙喜欢的东西,她都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她看过不少功夫书,也能说出个道道;她努力使自己适应中国菜,并尝试烹任;她原本就喜欢看电影,现在却是偏重这方面的修养。他们谈起美国的电影史,话题一直延续到他们坐进租住房的小客厅。

在本世纪初,电影演员是一种为君子所不齿的下等职业。在洛杉矾,房东为杜绝电影演员租房,纷纷在门口挂上这样的牌子:"电影演员与带狗者谢绝租房"、"电影演员与妓女止步",等等。电影演员为保全自己的名誉,都不敢在字幕上打上自己的姓名——大明星卓别林就曾这样做过。仅过了半个世纪,电影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电影演员成了人人企羡、引以为豪的职业,电影的品种不断增多,题材日益广泛。

莲达说:"我看用不着多少年,好莱坞就会出现表现中国功夫的影片,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故事片模式。"

你真是这么认为的?

李小龙问。

是的。

莲达说道:"一件事物有了影响,自然是全国性的影响,好莱坞的影片必然会反映,电影公司的老板也必然会获得利润。这就是美国的法则,就像美国西部的牛仔,影响了整个美国民族的性格,才有了西部片,并且久而不衰。中国的功夫日益为美国人所接受,影响越来越大,电影公司的老板不会熟视无睹。"

莲达不仅是李小龙事业上的辅助者,并且是他事业上的预言人。莲达是个聪颖的女子,读大学时成绩优异,在成为人妻之后,她仍显示出含而不露的聪颖。1971年,已被港人视为好莱坞明星的李小龙在一篇文章中说道:"在我这一生中,最大的收获,我以为并不是武道上、电影上或是电视上,而是娶得了一位外国籍的好妻子。"

可见,莲达在李小龙生活与事业上位置的重要!

莲达的预言,没多久便显露出端倪。这一年冬季,李小龙作为佳宾出席在长堤举行的国际空手道大赛,作了极成功的示范表演。所表演的项目,被大赛主办人艾伯嘉录成16毫米的资料影片。那一天,艾伯嘉的空手道徒弟雪伯灵也在场观看,为李小龙高超的武技所深深倾服。

爱好东方武术的雪伯灵,是好莱坞的著名发型设计师。他见识李小龙的绝顶功夫后,便有心结交李小龙。于是,经艾伯嘉引线,李小龙和雪伯灵在一家中餐馆见面。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由功夫谈到人生。雪伯灵这才知道,这位功夫大师曾在香港做过电影演员,赴美之后仍未泯灭拍电影的念头,只是觉得这念头有几分荒诞和渺茫。

雪伯灵很赞许李小龙的志向,他认为李小龙的素质适宜饰演硬汉。他由此谈了不少李小龙去好莱坞洞悉不了的内幕。他说:"机遇对一个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你不要抱什么奢望,尽管我认识一些导演和制片人,你仍然去发展你的中国功夫。"

李小龙应一位朋友之邀,去奥克兰合办武馆,同时把家迁到那里。稍稍安顿后,便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他的朋友,自然也包括仅一面之交的雪伯灵。

这年冬天,是李小龙最焦虑、最榜惶的时期,武馆不景气,从影的希望依然渺茫。莲达一方面与李小龙分担焦虑,一方面鼓励他潜心练武。事实证明,没有李小龙武道的成功,也就不会有他电影上的成功。

雪伯灵是个事未成不先夸海口的人,他把李小龙的事暗暗记在心上。他的发型技艺出色,常有好莱坞的要员、导演及演员光顾他的发屋。雪伯灵竭力向他们推荐李小龙,说他的功夫如何了得,并夸大其辞说他是香港最著名的影星。可他们听说"布鲁斯"是个华人便摇头,说:"对不起,暂时还没有适合他的角色。"这使得雪伯灵很失望,觉得很对不起李小龙。他熟悉好莱坞的情况,他们宁可让美国演员化装成中国人而不启用中国人演自已的同胞,在他们眼里,只有欧洲来的演员方能在好莱坞重塑。

60年代,是美国电影业向电视业大调整的年代。在50年代,好莱坞对电视采取轻蔑和关门态度,鄙薄这门年幼尚不成熟的艺术,拒绝合作,更不会向其出卖电影播映权。这迫使电视网自谋出路,模仿电影故事片拍摄电视剧,电视剧发展惊人,愈来愈受观众欢迎,把大量应属影院的观众拉到家室的电视机前。这使得好莱坞的老板感到莫大的威胁及恐慌,他们不得不调整策略,向电视靠拢,组织电视剧摄制机构,向电视网出卖电视剧,并将一些过时的电影拷贝卖给电视网。于是,好莱坞出现影视合一,或者独立的电视制片及演职人士。

一天,"20世纪福斯公司"的电视制片人威廉·杜西亚来雪伯灵的发屋理发。健谈大概是天下理发师的共有特性,"心怀鬼胎"的雪伯灵做出漫不经心的样子跟杜西亚闲聊,频频掏出守口如瓶的杜西亚口里的话。杜西亚说到他正在筹拍电视连续剧《陈查礼》,几个重要的角色已定下演员,还就差"长子"一角悬在那里。"长子"是个带有欧洲血统的中国青年,他擅长古老的中国功夫。

雪伯灵说:"找这样的亚欧混血的演员是不容易,又要懂中国老古董功夫,又要会腔正字圆英语对白,还要擅长表演,至少得具备这方面的潜能。找一个会徒手格斗擒拿的白人演员倒也是可以,就是化妆师无论多么高明,扮出来的角色形象总觉得失真和别扭。"

雪伯灵抑制住心头喜悦,慢慢地修饰杜西亚的发型,精益求精,旨在拖延时间。突然,雪伯灵一激灵,说:"我想起一个人,这人演这个角色再适宜不过,他便是个混血儿;曾在香港拍过几十部影片,屡屡获得世界华语电影大奖,有东方少年影帝之称。可这些年,他走火入魔,一心想做功夫大师,就不知他还有没有兴趣重返影坛。"

雪伯灵料想杜西亚跟众多的好莱坞人士一样,对华语电影状况的了解是个白痴,便将"布鲁斯·李"胡吹海夸一通。果真,杜西亚的胃口给雪伯灵呼噜吊了起来,他聚精会神地聆听,理完发还呆着不走。杜西亚问:"有他主演过的华语片没有?"雪伯灵说:"上哪去找?除非飞到香港去看。美国总是向别的国家倾销自己的影片,从没想过要进口别人的拷贝。"杜西亚说:"其实东方国家也能拍出好电影,比如日本的《罗生门》,印度的《流浪者》,就是我们对华语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关注太少。"

雪伯灵告诉他:"我的空手道老师艾伯嘉跟布鲁斯是好友,听说艾伯嘉曾把布鲁斯的功夫表演拍成资料电影。"杜西亚急切地说:"那你去把资料电影借过来看看,我录用了布鲁斯,会付给你佣金。"

雪伯灵答应试试看,又说我们是朋友,佣金一事就免提。雪伯灵送走杜西亚,现在颠倒来,成了杜西亚有求于雪伯灵了。

这是件双方意投之事。最后的事实证明,雪伯灵最初对李小龙的"吹捧",不含任何水份。

雪伯灵没将消息告诉李小龙,而是先与艾伯嘉取得联系。艾伯嘉带上李小龙在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中功夫表演的资料电影赶往好莱坞,在放映室将资料电影放给杜西亚及有关人士看。李小龙的精彩表演,使得"审查官"杜西亚像一名热情的观众一样拍手叫好。杜西亚激动而郑重其事地托付艾伯嘉将李小龙请来。

雪伯灵和艾伯嘉共同挂通李小龙的电话,话说得很含糊,说好莱坞的一个电视片需要一名会一些功夫的亚裔演员,他们打算推荐。

李小龙放下手头之事,立即赶往好莱坞。

雪伯灵将事情的大致经过讲与李小龙听,盼望已久的李小龙此刻显得异常激动。雪伯灵连向李小龙泼来几桶凉水,他说:"合约还没签,现在什么都不算数。"又说:"签了合约也可以毁约,好莱坞常有这种事,了不起赔偿一部分钱,这不是你所希望得到的。"还说:"你曾是东方的少年影帝,就得有影帝的派头,不可在杜西亚面前唯唯诺诺、毕恭毕敬。就像推销商品,急于将商品脱手,却还要做出不想成交,留以日后涨价卖得好价钱的姿态。当然,你不是商品,你是宝贝。"

雪伯灵的美式幽默说得三人哄堂大笑。

于是,李小龙心定而从容地跟杜西亚洽谈。他不像初涉影坛的年轻演员那样,什么都不询问就把一切应允下来,甚至连自己要扮的角色是什么都不明白。李小龙仔细问过剧情及他所纷的"长子"角色,沉思良久,说他愿意扮演"长子"一角。尔后洽谈合约的细节,郑重其事在合约签上"Bruce  ·Lee"(布鲁斯·李)。

李小龙赶回奥克兰的家,把喜讯告诉莲达,莲达自然高兴万分,噙着泪说:"我早想过,亲爱的,我们会有这一天的!会有这一天的。"他们马上处理武馆的事务,搬家至洛杉矶住下来。李小龙进了"20世纪福斯公司"的演员学校。这是好莱坞各影业公司的习惯做法,对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外籍演员通常都得进行培训,以适应好莱坞模式和迎合美国的电影观众的口味。这是成为明星演员的李小龙,一生中唯一接受的为期一个月的正规表演训练。

1965年2月,莲达生下他们第一个孩子,中文名字为李国豪,英文名字为普拉顿·李。李国豪在外貌特征上与父亲有较大的不同,这是因为李国豪继承了3/4的欧罗巴血统,而李小龙只有1/4的欧罗巴血统的缘故。在美国街头,李小龙会被看作来自远东的亚裔移民,而李国豪则会被认为是地道的美国人。

李小龙沉浸在为父的喜悦之中,而还不满一周,却从香港传来他父亲李海泉逝世的噩耗。

李小龙携带妻儿飞赴香港奔丧。此时,莲达的身体尚未恢复。好在她接受的是美国生育文化,压根就没有中国产妇"坐月子"的概念。莲达坚持自己行动,这为热丧之中的李小龙分忧不少。

波音707客机降落在香港启德机场,李小龙哥哥和姐姐在机场大厅接他们。他们分乘两辆计程车回家。车窗外,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这情景,李小龙和莲达都有些小的吃惊。香港,不像美国人所臆想的那么贫穷落后,同时,也比李小龙6年前离港时要好得多。

香港正步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回到家里,李小龙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礼节跪拜了父亲遗像,然后跪拜泣泪的母亲,接着莲达也按照李小龙的姿势欲跪拜,被李小龙的母亲搀扶住,说你在坐月子就免了,吩咐女儿扶莲达去休息。莲达坚持跟李小龙呆在一起,她用在飞机上学会的唯一一句广东话向灵堂里几十个亲戚至友一一问好。

李小龙立即遭到悲痛中的母亲何氏的责备,她说女人坐月子没养好身子,就会落下一辈子的顽疾。何氏虽有一半欧洲血统,从小生活在中国,已经完全中国化。尽管李小龙向母亲解释,何氏还是把媳妇莲达劝进卧房躺下。

尽管存在中西文化之鸿沟,加上李家正在热丧的沉痛之中,莲达仍感到东方民族的宽容和温暖。

李国豪在众人手中传来传去,他的模样,酷似中国佛经故事里描述的"金童",让人喜欢不迭。李家的悲痛气氛,也为此冲淡了许多。

李国豪给父亲李小龙抱去,他们在兄弟李忠琛、李振辉的陪同下,去摈仪馆瞻仰父亲的遗容——香港与内地一样,是个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

办完丧事,李小龙少年时的朋友小麒麟来看望李小龙。他们从小在一起拍电影,成年后,李小龙赴美。小麒麟告诉李小龙,有一家戏院(香港对电影院的称谓)正在上映李小龙离港前主演的《人海孤鸿》,今天是最后一天,愿不愿带美国妻子去睇(看)。

莲达知道李小龙在香港演过那些电影,对里面的人物、情节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就是没机会一睹为快。李小龙曾无数次跟莲达许诺过,若回香港,第一件事就是陪莲达去看他参加拍摄的电影。可这次回港却是奔丧,依照传统风俗是不能参加娱乐活动的。然而,李小龙参与拍摄的电影已成为旧片,除非是传世的经典之作,香港戏院极少将旧片重映。香港每隔几天就有新片面市,或本港的,或进口的。

就李小龙来说,他也极想看《人海孤鸿》。这部影片是他离港后才公演,在美国一直没机会看。

李小龙去征求母亲的意见,何氏极开通,不待小龙说完就允许下来。

李小龙陪莲达去了戏院,观众稀稀落落,这使得李小龙十分扫兴。电影开始,连李小龙也跟莲达一道沉浸在曲折的情节与人物的命运之中。映毕,莲达满眼星星的泪花。出了戏院,李小龙问:"感觉怎样?"莲达没正面回答,说:"你会成为好莱坞的明星的。"

当晚,李小龙拨通给威廉,杜西亚的越洋电话,垂询《陈查礼》一片的开拍时间。杜西亚告诉他,《陈查礼》因故延期,你安心在香港的家多呆些日子,一有确定的开机时间,我立即会通知你。

李小龙一呆就是近半年。

在香港的日子是他最苦闷的一段生活。他等待杜西亚的消息,担心错过电话,他平时不敢跑远。他想回洛杉矾去住,可新寡的母亲好心挽留他多住。李小龙也觉得应该尽这份孝心,因为在他少年时惹事生非,给家里添的麻烦太多,他应该换这种形式补偿。

李小龙带莲达去拜渴叶问师父,叶问又衰老许多,身手却还那么矫健。叶问同李小龙练粘手,欣慰道:"原以为你去美国留洋念大学,娶了美国妻子会荒疏了中国功夫,看来你不仅末荒疏,还大有长进。"

李小龙会见一些师兄弟,在一起讲手,切磋武艺。李小龙发现,他们的武道仍处在半封闭状况,变化不大。按通常的逻辑,发展中国武术,在其发源及繁衍地是最好不过。结果却会有另一种诠释,在美国,各国武术林立纷争交融,更利于中国武术的发展。

因此李小龙很少主动去跟师兄弟交往,在一起时,多是李小龙谈在美国的生活及见闻。这使得有人觉得李小龙留美后眼界高了,变得骄傲起来。李小龙一贯我行我素,不计较别人会怎么看他说他。

李小龙也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他不习惯这种应酬场面,他觉得香港人虚伪,当面说的话与背地说的话很不一样。有一天晚上,他十分失望地向几位年长于他的亲戚问道:"为什么香港人不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愿干的事?这样做人,不觉得太累了吗?"亲戚都觉得愕然,他们已习惯于生活在这种人文氛围里,也都觉得,小龙留美几年,变得太快,快得难以使人接受。

李小龙和其他中国移民一样,在很长时期内,陷于文化定位的仿捏困惑中。在美国人眼里,他是中国人;在中国人眼里,他又是美国人。旅美的几年里,李小龙因目睹耳闻体会到种族歧视,对美国人有股难以名状的反感。他多想回到故土的同胞之间,畅畅快快地吐一口怨气。回到香港,他又觉不顺不满。他由此而怀念和欣赏起美国人来,心直坦诚,无拘无束,想干就干,毫无顾忌。

李小龙没有在香港客串电影的欲望。尽管电影圈有不少他父亲的同事及他少年时结交的演员朋友;尽管此时功夫片日趋热门,功夫师大有施展身手的机遇;尽管他手头并不宽裕,父亲仙逝,家道开始下滑。李小龙谢绝了好心明友推荐的角色,他认定,他的电影事业必须在美国。

以后,是莲达挂通越洋电话,向杜西亚垂询《陈查礼》一事,她按照美国人的方式向杜西亚问好,并且说一些能引起杜西亚兴趣的香港新闻,譬如参加越战的美军赴香港度假如何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等等。

莲达在待人交际方面较李小龙聪颖、周全而得体。事实也证明莲达较李小龙更胜一筹。通过数次电话后,百忙中的杜西亚会主动挂个电话来向李小龙夫妇问好,并说《陈查礼》仍在筹备,李小龙饰的"长子"一角不会变。

等待是折磨人的,李小龙在港滞留的日子大多消磨在练功和读书上。他的性格跟少年时大不一样,他绝不惹事生非,但有一次,他还是跟人干了一架。

那是李小龙携莲达与褪袱中的李国豪,去九龙飞鹅山踏青。他们遇着一伙烂仔似的小青年,烂仔朝莲达指指戳戳,评头论足,说这个鬼妹如何如何。鬼佬鬼妹是清代广东人对西洋男女的贬称,现在成了粤语中的习惯用词,一般并不含贬意褒意。

李小龙容不得他们把鬼妹之词,冠于他心爱的妻子头上,便怒目而视,道:"你们说什么?"烂仔欺他一个男子,放肆指着莲达和李国豪说:"番鬼妹!""狗杂种!"

李小龙怒发冲冠,叫道:"你们再叫一句!"烂仔有恃无恐,叫道:"番鬼妹!""狗杂种!"向李小龙扑来。李小龙使出连环脚,这帮烂仔像狂风折枯树一样倒地。

李小龙没继续惩罚他们,说:"以后嘴巴干净点!"这些烂仔抱头鼠窜逃走。

那时,香港虽开始取得喜人的经济奇迹,但香港人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家里末装冷气机,湿热溽闷的天气使得莲达和孩子受不了。李国豪浑身长满痱子,泛滥的毒蚊又使人不得不睡在蚊帐里。莲达给折磨得憔悴不堪。

炎热的8月,李小龙一家三口离开香港。这是李小龙成年后事业停滞,比较黯淡的日子。李小龙觉得再这样呆下去,会使他的锐气全无。母亲何氏自然希望儿子、儿媳及孙子定居香港,但她知道留不住小龙的心,小龙认定美国更适合发展他的个性、天赋及事业。

莲达忍受不了香港的天气及居住环境,但对李家及李家的亲戚一直抱有好感。这以后,每逢圣诞节,莲达都会向他们寄去精美的祝福卡片,而粗心的李小龙却会把这些琐事忘到一边。莲达是美国人,自然更喜欢生活在美国。好几年后,她为了丈夫的事业,又随小龙举家迁居香港。有记者问她上一回来香港的感受时,莲达早已淡忘种种不愉快,她说上一回来香港她收获巨大,学会了说简单的广东话,还学会了几样拿手的广东菜。

在洛杉矾国际机场,李小龙夫妇不待安顿下来,就与朋友通了电话,好决定他们的去向。给杜西亚的电话是莲达打的,在电话中杜西亚闪烁其辞,说《陈查礼》的拍摄大概还会延期,劝李小龙不要着急,旅途疲倦该好好休息休息。

这使得李小龙和莲达满腹狐疑。他们商议后,决定在离好莱坞不远的街区先安顿下来,因为靠得近,联络方便,机遇相对会多些。

他们住进一幢德式的民宅里,在二楼占据了一小套,家具和大件用具是现成的,搬家频繁,他们也不打算添置什么。李小龙布置他的书橱,多次搬家,扔掉不少东西,他都末扔掉被他视为经典的武道及哲学书。

莲达拨通杜西亚的电话,告诉他住处的地址及电话号码,杜西亚支支唔唔,未提及《陈查礼》,似乎在回避。

李小龙和莲达疑窦丛生。

这以后,跟杜西亚失去联系,因为接电话的是另一个陌生男子,他说这幢房子,他已委托经纪人买下,原来住户的去向,他全然不知。

李小龙火冒三丈,叫嚷明天一早就去20世纪福斯公司,向杜西亚问个明白,《陈查礼》何时开机,"长子"一角有无变动!

雪伯灵来了电话,说他已有好久没见过杜西亚;他不知《陈查礼》到底怎样了;他知道不少好莱坞关于未来计划的决策是高度保密的,因为各电影公司间竞争异常激烈。雪伯灵最后提醒李小龙;"你是跟20世纪福斯公司的杜西亚签了约的。"

李小龙到底没莽撞。

可一家人的生活陷于困境。原先办武馆,有一笔积蓄。在香港赋闲近半年,往返机票,与亲友间的应酬,积蓄几乎消耗贻尽。重返美国,每一步都得花钱,而又不见一分钱收入进来。莲达干方百计节省开支,宁可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丈夫和孩子。没几天,她实在撑不下去了,迫不得已向母亲开口借钱。

在美国,子女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而父母也不会成为成年子女的依赖。当初,莲达母亲就反对女儿的这门婚事,现在陷入窘境,极难开这个口。

莲达给母亲打电话时,给练功回来的李小龙听见。他反对向岳母借钱,他认为完全能够养活一家人。办武馆,一下子难见成效,办起来后,中途因事停顿将是件很麻烦的事。李小龙去做功夫表演,过去做功夫表演时,常会有功夫爱好者或热心人捐钱赞助他的功夫事业。他不以此为目的,但也不拒绝。可现在,做功夫表演完全是为赚钱,李小龙觉得自己是在乞讨,心情灰黯之极。

好莱坞是一座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欲入内,几乎都得经过一番痛苦损人的磨难。李小龙的处境还不算惨。有的人最后被逼迫得沦为乞丐或妓女,终究末如愿以偿。

杜西亚不期来到李小龙家,李小龙和莲达都感到有些意外。杜西亚首先说:《陈查礼》的"长子"一角已告吹。

李小龙不感到吃惊,但感到愤恨。李小龙没来得及问原因,以后也没再追问过原因——因为杜西亚马上告诉李小龙一条足以安慰他的消息,李小龙被安排到《青蜂侠》剧组。此剧公司总裁已点了头,开机时间已定,并跟电视网签订了首播合约。

杜西亚向李小龙说明了回避的原因,事情未最后确定,不便事先透露信息。李小龙直露地说:"我那时对你恨之入骨,但是,现在不恨了。"

杜西亚跟李小龙握手言欢。

离开机还有两个半月。这期间,剧组需完成前一部电视剧《蝙蝠侠》的制作。李小龙吃了定心九,重新把武馆开起来。由于他在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的名声,每名学员每月的学费增到20美元。李小龙没有滥招学员,能维持基本生活足矣。他仍把武馆当做他功夫事业的基点,他也相信他很快就会富裕起来——好莱坞没有低薪阶层。

在《青蜂侠》末开机之前,李小龙还到一些武术比赛会上或武师聚会上客串功大表演。

《青蜂侠》仍是杜西亚做制片人,主角青蜂侠由威廉士担任,李小龙则扮演青蜂侠的助手加藤。加藤是个美籍日裔性格独持的新闻记者,他们有勇有谋,武功高强,专门跟罪恶势力作斗争。他不像别的新闻记者那样,只满足于采访新奇的独家新闻,将他们的犯罪事实在传媒上曝光了事,而是直接参与事件的整个过程。他与青蜂侠利用新闻采访的种种便利,事先摸清罪犯的图谋,便在深更半夜乘车前住制止暴行,并将歹徒一网打尽。

《青蜂侠》每集30分钟,每集的故事相对独立,情节比较紧凑。全剧共30集,计划在1966年至1967年间陆续播出。

好莱坞在拍摄电视剧时也往往显出大家气派(这势必导致摄制成本过高,最后敌不过因陋就简的电视网剧作中心,现在美国的电视剧,多为电视网摄制),演员的阵容、场面、灯光、布景、道具等等一切,都带有从电影摄制脱胎而来的痕迹。加上好莱坞独具的、无可匹敌的显赫名声,因此。常常会使外籍演员,尤其是新演员产生或多或少的诚惶诚恐之感。

李小龙却不然,他一进入剧组就显示出他的个性,执着、倔犟、认真。他不容许在剧情中轻视他竭力张扬的截拳道。

有一次,导演设计一个订斗场面,李小龙所饰的加藤跟一名壮实如牛的歹徒搏斗,加藤重拳击他,他还挺胸坦然狂笑。最后青蜂侠和加藤两人力斗这歹徒,青蜂侠开枪结束他的性命。

李小龙不等导演阐述完,马上表示反对,说道:"这不是截拳道!东方武术不是老太太吃的奶油蛋糕,是钢!是铁!是飓风!是雷暴!"

导演说:"这是剧情的需要,表现歹徒的顽强,青蜂侠和加藤最后制服了歹徒,就证明他们比歹徒更勇更强。"

李小龙执拗地跟导演争辩,他说:"我还没学会用拳脚跟敌人搔痒,我只会搏杀!"李小龙的怪脾气,使得那个欲在镜头中大显身手的饰歹徒的演员十分不快,他说:"我不信你的拳脚这么厉害!"结果,李小龙只一脚就把他端倒在地。

导演不得不修正他的动作设计,强化了加藤骁勇的一面。

李小龙的表现,跟一些初入好莱坞大门的演员很不同,他从不唯唯诺诺,对导演或明星演员唯命是从。他不断地制造"麻烦",却又不是无理取闹。

青蜂侠和加藤都是夜间行动,打斗多在黑暗中进行。李小龙对这种黑灯瞎火下的打斗索然寡味,因为观众将看不到他的精彩功夫表演。李小龙向导演建议要增加黑夜的亮度,辅以灯光。他还认为要尽可能地把这种场面移到灯光下进行,因为现实中的黑夜不是绝对的黑,有星光月色,有路灯房灯,还会有城市之夜的巨大反光。他说:"打斗场面说到底是给观众看的,观众看不清,不如不看,这部电视剧以何魅力吸引观众?如何才叫成功?"

导演虽不快,还是有节制地采纳李小龙的建议。好莱坞实行的是明星制,而不像欧洲一些国家实行导演制,一切以导演为中心,导演具有绝对权威。好莱坞的机制是围绕明星演员转的,编剧、导演、摄影等等,都围着明星演员转。好莱坞没有演员绝对服从导演一说。李小龙虽不是明星,但他的气质、演技、功夫令人刮目相看,不敢小觑而把他当成初出茅庐者。

导演和李小龙常常闹得不欢,最后是制片人杜西亚出面调解,使得两人达成共识,还算愉快地合作下去。

李小龙是个功夫大师,同时还是个职业演员。因此,他不会一味地张扬自己的功夫,而无视电视的艺术规律及商业需要。李小龙也常常做出妥协。比如依照截拳道的实战打法,数秒钟内就可制服敌手,但这样会使观众看不过瘾。因此,李小龙不得不掺合一些"花哨动作",既把打斗场面弄得夸张奇妙,又延长了吊观众口味的暴力场面。

《青蜂侠》陆续播出,没有引起轰动。但饰演加藤的李小龙,却愈来愈受观众的青睐,他英俊灵敏,身手不凡,在剧中的表现,远胜于饰主角青蜂侠的威廉士一筹。

当时,美国一家电影杂志分析了李小龙为什么能够喧宾夺主,抢去威廉士风头的原因:

一、李小龙的演技确实突出,看得出他不是个初出茅庐的新手;

二、李小龙来自中国,那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人有其深厚的文化本质,同时又有一股令西方人看来迷惑的清新神秘气息;

三、《青蜂侠》电视剧中的武打镜头,一部分采用了中国的"功夫"技巧,在屏幕上,使西方观众大开眼界,李小太使出中国功夫,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李小龙虽获得观众和传媒的赞赏,但他们对电视剧本身却不看好。为此,李小龙谈了他的看法:"《青蜂侠》之所以不大成功,主要是剧作的态度太严肃了。有时实在该轻松些,但整个剧作自始至终都板起面孔来说教。"

李小龙终于实现了进入好莱坞从事表演的梦想。他没有名声大噪天下知,却已取得可喜的业绩。他的最终目标是做世界级的功夫明星,这条路不平坦,充满艰辛,并且漫长。

第09章  功夫哲学  无形无法是为道

他的功夫堪称哲学的艺术。他是个"功夫超人",他大言不惭地说:"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他的截拳道石破天惊,几乎宣判了中国传统功夫的死刑!截拳道是怎样的?

没有"功夫的李小龙",也就不会有"电影的李小龙"。大凡看过他的功夫片的人,不禁会问:这小子功夫究竟如何?说他打遍天下无敌手,只是他功夫的外在表现;窥其内涵,他的功夫堪称哲学的艺术。

李小龙13岁起开始习武。这之前,李小龙虽好胜好斗,被街童视为拳头大王,但实际上是武侠小说常提及的下三滥的"烂仔"伎俩。

13岁至18岁离港期间,李小龙拜咏春拳传人叶问为师,苦习咏春拳,并伙同师兄弟四处挑衅讲手。他年轻浮躁,满足于克敌的招数,很难静下心来悟道,他的沉思也多限于对招数的回忆和心演,功夫哲学基本与他无缘。

功夫大师都经历武术、武道两大阶段,武道是武术与哲学的神会妙合。而通常的武师,只停留在武术招数的表层。

李小龙的功夫,进入"道"的境界,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李小龙自小好沉思,所沉思的内容,也必然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由幼稚到成熟,由肤浅到深沉。

李小龙好孤独,武道是孤独者的结晶。在中国古代,无论学文习武,若想悟道得果,通常都得逃避风尘人寰,隐居苦修。而李小龙一直生活在繁华的香港及美国的城市,一直与芸芸众生相伴相息,但他内心却是孤独的。

一个人是否孤独,不是看他周围有没有人,而是看他的思维是否跟周围的人一样。

又是逆境中的产物。李小龙赴美以后多坎坷,种族歧视及事业上的波折使他压抑且愤懑。他不是个安贫乐道、易于满足的人。别人认为他很成功,他却认为与自己的目标相去甚远。他是个勇于向自己、向社会挑战的人,他的逆境是在不断地追求之中产生的逆境。逆境中的他,更渴望自我强大,沉醉于武道的更新更深的求索。

李小龙在大学里学的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人生与世界的学问,这促使他自觉地对武术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思考。

李小龙酷爱中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道家、佛家哲学。道家佛家推崇一个"悟"字,李小龙曾在大学里写过一篇《悟》的论文:"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是一种精巧的艺术,而不是一种体力活动。这是一种必须使智慧与技巧配合的一种精妙艺术,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学得到的,就象一种科学,需要寻求实证而由实证中推得。必须顺其自然,象花朵一样,由摆脱了感情与欲望的思想中绽发出来。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发性。"

李小龙在此文中谈到叶问师父如何启发他悟道,这极似佛教禅学中的公案。

叶问对李小龙练功中保持的"紧张"状态不满意,要求他"超然"和"放松"。叶问说:"小龙,让自己顺其自然而不要横加干涉。记住绝不要让自己违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对抗难题,而要学会顺势去控制它。这个星期你不要练了,回家去好好想一想。"

李小龙在家呆了一星期,百思而不得明悟。他划了小船出海,因不得开悟而赌气以拳击水,刹那间李小龙幡然醒悟:"水,这种最基本的东西,不就也是功夫的要义吧?水正好为我证明了功夫的原理……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这就是了,我一定要象水的本性一样。"

这是李小龙多年后对往事的回忆,自然带有自己对武道的理解。功夫顺其自然,人犹如水性,这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李小龙在他的另一篇大学论文《功夫的艺术》中,着重强调了功夫的哲学旨义:

因为功夫大多是和尚道士所练习使用的,所以也被看作和被教为思想与动作的结合。对他们和很多认真学习的人来说,功夫不仅是一种打斗方法,其主要目的也不在杀死或伤害对方,功夫是-种哲学,也是道家和佛家哲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1967年,李小龙在一本武术杂志上,以语录的形式阐述对功夫的见解。其中一段是这样说的:"单靠功夫在技艺方面的知识并不能使一个人成为个中高手;他必须要能深入研究其内在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又只有在他思想能和生命的本质达到完全融和的程度时才能求得,这也就是要达到道家所谓的'无为'。所谓'无为'包括了明心见性,要能让自己的思想流动,完全不受任何内在的外在的干扰。"

人们通常只认为李小龙是一位功夫大师,而忽略他作为学者的一面。他的武道著作,不及他的功夫电影那么流行,而看过其著作的人,都会惊叹他是个将武术与哲学融为一体,并且研究精深的大学问家。

我们很难断定李小龙是否如佛家所说,修得正果。这是因为每个人对正果的释义皆不同,并且功夫与学问皆是无止境的。

李小龙是中西文化撞击的产物,他在美国的大学学哲学,必然又会受西方哲学的影响。

他所崇拜的西方哲学家是法国的萨特、德国的尼采。

他之所以执迷于这两位哲学家,很大的原因是他的性格特征与思想倾向与他们的学说产生共鸣。

李小龙曾回忆道:"我从小就有要发展自己、要成长的本能。"

他又说:"不知是什么哲学和什么力量的推动,从童年到少年,我对任何看不顺眼的人,立刻就涌现一个跟他见高低的念头。"

李小龙自小就有的特性,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颇多相似。

萨特提出要重新认识人的价值;要认识自我的存在,而不湮没在社会的群体之中;要追求自由,而不被理念的、道德的东西所束缚;要发展个性,自由选择,以实现人所存在的价值……

李小龙正是这样做的,他我行我素,无拘无束;他好表现自己,张扬自己;他从不满足自己,总是不断地选择更高的目标,无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李小龙从小好斗好强好胜,他看了尼采的著作,恍然觉得,尼采的书就是为他所写的!

尼采张扬"权力意志",呼唤"超人"。他的哲学是强者的哲学,人应该追求权力,要有主宰自己、主宰他人、主宰世界的欲望。能最大限度实现权力意志的人才能称为超人,超人创造了历史,主宰历史的潮流,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历史上,只有少数天才和艺术家才达到超人境界。

李小龙的行为,充分体现了权力意志和超人境界。他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喜欢以我自为中心;他能够以他的行动和魅力,使一些年长他许多,并且功夫高深的人成为他的追随者;他渴望并且不断努力使自己成为武术界的最强者。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尼采曾石破天惊地宣布:"上帝死了!"

李小龙继承了中国传统武学的精华,可他对中国传统武学的反叛,同样石破天惊,令人骇异。

李小龙在文章中指责中国武学"不切实际的理论与流于形式的花招太多了。"他继而说道:"太人工化、太机械化,没法真正教学生实际动手所需的功夫。搞那套中规中矩的招式的时候,恐怕已经给对手打垮了。传统的这类招式,在我看来完全不够实用,把以往活动的一切都僵化了。代代相传下来的只不过是闭着眼睛去演练那一套套固定的东西,而丝毫得不到任何结果。"他得出结论:这些教学方式"令人绝望"。

李小龙在成文的言论中还算节制。他在教诫弟子或宣扬自己的武道的场合,有时会狂言不绝,放肆无度,把除他以外的历史和现在的武学流派贬得一无是处。

李小龙的言论,常常引起众多东方武师的不满,他们纷纷指责李小龙"数典忘祖"、"离经叛道"、"掐死了老祖宗"、"砸了同仁的饭碗"。他们试图以武力让李小龙闭嘴。结果,没有一个不败在李小龙的手下。

李小龙是"功夫超人",他喜欢,也能够我行我素。

人们在研读李小龙的言论著作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如果再把他的"言"与"行"作比较,会发现更多的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

这是一个令人费解和引人兴趣的问题。

也许是他英年早逝,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善他的学说,去履行他在言论中所构筑的风范及意境。

他说过:"美国是一个竞争十分剧烈的社会。"严酷的现实迫使他不能以人格化的面目出现。

人们纵观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尼采的思想是火花式的,是反逻辑、非理性的,不少哲学家认为,尼采的著作充满矛盾,漏洞百出,简直是疯子的癔语狂言;佛洛依德的学说偏执,难圆其说,连他的学生都难以诚服。他宣扬泛性论,主张性的释放,这使不少读其著作的人产生误解,认为他是个色情狂,而事实上,他的性生活很检点,步入中年,他便早早禁欲。

不求完美,但求创新,人类历史的灿烂文化往往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李小龙不是完人,但他绝对是中国武术史上的闪光人物。

谈起李小龙功夫的光彩,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他行遍天下无对手。李小龙的功夫朋友,及对李小龙有研究的人则认为,李小龙功夫的闪光点是他创立了截拳道。正是因为截拳道,才使他的功夫电影异彩纷呈,才使得古老的中国功夫风靡西方世界。

截拳道的英文名称是Jeet  Kune  Do。李小龙一惯反对对武术流派或招数起名称的,他认为这样容易使习练者受束缚,被误导,并且囿于门派的狭窄天地里。譬如鹰爪拳,容易使初学者的行为、思维受"鹰爪"二字的局限,从而不敢放开手脚,随机应变对敌。

但这样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无名"最后会导致"无实",因为新事情如果"无名",很容易与旧事物混淆,末能成长为撑天大树便给旧事物同化掉。因此,矛盾中的李小茏还是为他悟识和创立的武术起了个名——截拳道。

接照字面上解释,"截"就是潜步接近或半路拦截;"拳"是指拳法或拳的风格;"道"则是基本的招术及方法。

事实上,截拳道不是招术,而是战术;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论;不是具体的物相,而是抽象的哲学。

截拳道是功夫的哲学,或哲学的功夫。

截拳道没有规范性的动作,也没有明显的动作特征。这一飞脚和神拳是截拳道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说其是,是因为天下一切实用招式皆可为截拳道所用;说其不是,是因为截拳道并没有把这些招式嵌定在动作规范与行动步骤里。

与"不是"的原则只有一条——克敌致胜。

李小龙十分反感拳派的动作特征,他认为不必给人一眼识别,好的拳法应是出神入化的。李小龙看过一位中国拳师表演猴拳,模仿猴子维妙维肖,甚至还出现猴子眨眼、搔痒的动作。李小龙认为,看之有趣,用之无奈,其中花架子必多,只合上台演《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善用兵者隐其形

,是为至理。

在比武和电影中,李小龙常使出绝妙绝伦的高跃踢脚。有一位求教者问:"这是不是截拳道?"李小龙说:"是因为我比较擅长,如果我掌功好,我就会见机掌劈。"

李小龙在传授截拳道时,设计了一套规范动作,其中包括:脚法、手法、步法、擒摔法、消截法、闪避、反击、回刺,等等几十项。这是为初学者设计的,有如伤者手中之拐棍,一旦痊愈便行走自如,必将拐棍弃之为薪。这也有如中国的禅宗,禅宗主张"不立文学"、"教外别传",而实际上,禅宗的语录、公案、典籍汗牛充栋。这一切,是作为初习禅者启蒙之用,并非禅义所在。真正的禅,只能悟识。

李小龙在他的武学著作里说:"截拳道是无任何形式的,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因其是无派无别的,亦可适于任何派别。"

李小龙的功夫门徒,剧作家史达灵·施里芬做过一个梦,梦见他驾驶的汽车突然在一个不见人影的街道上爆胎了。突然,一辆汽车急速驶来,停在他面前。车上跳下四个人,气势汹汹朝他逼来。施里芬慌忙跑到附近的一面墙下,以免自己四面受敌,然后摆开了搏斗的架势。

施里芬就这个梦请教李小龙,问:面临着多个敌人而又逃不掉,是被动防御,还是主动进攻呢?

李小龙说他发现敌情后采取的第一步骤就大错特错,跑到墙下,就等于走投无路。他说:"如你确认他们是要与你动武,就不要跑,你的车坏了,也无路可逃。你应该奋力一博,并且是主动发起进攻。你指着其中一人的眼睛,而突然飞腿踢另一人的膝盖,把他踢倒。动作要神速,声东击西,把他们一一重创。"

截拳道没有防御的概念,它是进攻者的哲学。

李小龙常强调"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截拳道没有后发制人,也没有通常含义的先发制人。

李小龙反对弱者在强暴面前的逃避行为,他在《黑带》杂志上发表对女性遇流氓歹徒时的忠告:"我告诉来学功夫的每一个女性,如果遇到袭击,那就向对方的下部猛击,或狠狠地踢对方脆骨或者膝盖,然后尽快跑掉。"因为即使学过功夫的女性,受体力所限,很难与残暴强壮的歹徒肉搏。

截拳道有三大要素:

其一是效率。速战速决,最好一出手就击倒对方,不必鏖战,更忌拖泥带水。

其二是直觉。一个人在实战中,不是依师傅传授之法攻闪避,而应是求生的本能在作用他的行动。有一次李小龙教学中,向学生讲述直觉。他突然抽出一把雪亮的匕首刺向侧边一学生,该生赶忙闪避。李小龙拿匕首给该生看,原是锡箔纸做的。李小龙说:"这就是直觉,过去、现在谁也没这样教过他。我不用真匕首,是伯他闪避不及。"

其三是简朴。李小龙最忌不切实际的花拳绣腿,招数应简化了再简化,最好就是一拳,或一脚。

返朴归真,武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李小龙说,截拳道是"没有圆周的圆","所有的技巧必须忘却,以无意识(直觉)来应付情况。如此技巧可同时运用自如。以无法为有法。"

李小龙在他的《截拳道》一书的结尾写道:"一旦有人妄说截拳道是什么或什么,或是与什么与什么又有不同。那么,不妨就让截拳道这三字永远消灭吧!消除掉这虚有的名称,只让它的实质存在吧!截拳道只是个名称罢了!"

截拳道,无形无法、无名无典是为道。

第10章  叱咤风云  行遍天下无敌手

见义勇为,侠气凛然,演出一幕幕英雄救美的故事。拯救台湾少女,飞脚踢倒四名飞仔;保护香港女星,徒手勇斗大名恶棍。威名远播,又树敌多多。保守的武师不满他的狂,黑社会歹徒视他为刺。屡遭暗算,每次都化险为夷,大难不死。被誉为吓不倒、打不垮的人!

1964年秋季,李小龙参加全美空手道大赛,击败蝉联三届冠军的罗礼士而荣登冠军宝座。冠军的桂冠给李小龙带来名誉,也给他带来了麻烦。

罗礼土心服口服,跟李小龙交上朋友。

可有的空手道选手却不服气,冠军的桂冠为何给这无声无臭、名不见经传的家伙摘去?大赛采取的是淘汰制,输赢往往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过去也常常发生这样的怪事,初赛被淘汰的选手,在非赛事的场合,却能把进入复赛,甚至是进入决赛的选手打败。

武士皆好斗,非正式比武或私下较量是常有的事。因是淘汰赛,有许多选手并末跟李小龙交锋过。比赛只承认结果,就李小龙的体魄和动作,并不见有什么惊人之处。一些选手,有着赌徒般的心理,把输的原因归咎于运气,而不是其他。他们想:这家伙功夫真这么了得?他们等不及下一届大赛就急于扳回证实自己。

打败了李小龙,就是世界第一。美国人好狂妄自大,自以为是,他们往往把全国性的,甚至地区性的赛事冠军,看成是世界冠军。

有三名曾经在其他赛事获得过冠军的空手道高手联名向李小龙挑战。这是在李小龙获得全美空手道冠军后不久,因此,这次比武吸引了不少空手道武师,被他们称为"空手道世纪大战"。

比武在加州大学的分校室内篮球场进行。这三名高手带了一大帮弟子,而李小龙只有莲达陪同。这帮弟子摇唇鼓舌,用不恭的言辞抨击李小龙的功夫,用颂扬的口气张扬他们师傅辉煌的历史。

李小龙缄默不语,不动声色看待这一切。

有几十个大学生涌来声援李小龙。李小龙功夫的影响最初是在美国的大学生中。他才来洛杉矾不久,不曾来这所大学表演功夫。这些大学生亲热地叫喊李小龙的名字,李小龙认出一张熟悉的面孔,但叫不出他的名字。事后那人跟李小龙说,他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州立大学曾跟李小龙学过20天的咏春拳,现在来加州大学读研究生。李小龙是个进入格斗状态就忘乎一切的人,不受外界情绪影响。他朝这些大学生感激地点点头,目光注视着对手。

这三名空手道高手事先商议,一个接一个轮着跟李小龙交手,不管是输是赢,要使李小龙没有一刻喘息的机会,体力得不到恢复又要接上一场恶战。

这正中李小龙下怀,咏春拳的特点就是速战速决,视鏖战为大忌。李小龙只用了四秒钟就击败第一个对手,他格住对方凶狠的拳势,另一拳击向对方的面额,对方头冒金星、眼花目眩之际就给李小龙一脚踹倒了。

就在第一个对手倒地之时,第二个对手一言末发,如猛豹急蹿扑来,掠起一股疾风。因这是非正式比赛,可不受任何规则约束,只须徒手博击(此乃空手道的大义)就行。李小龙未采用其他拳师惯用的"避其锋芒,攻其不备"之法,他不曾闪避一下,而是迎其锋头而击。李小龙在挡格对方拳势之前,脚就踢中对方的膝盖。对手踉踉跄跄,李小龙不等他站稳,三记厉拳,外加一脚,对手倒在一丈开外,满脸鲜血。

第三个对手高声叱喝一声,朝李小龙扑来。此刻,李小龙虽连战二局,仍余勇可贾、斗志旺盛——全仗咏春拳速战速决招数之优势。大学生啦啦队情绪激昂,高呼李小龙的名字,叫喊"用拳击"、"出脚踢"。

李小龙却避其拳势,象泥鳅似地滑到一侧。

李小龙摒弃咏春拳的打法,他已不再顾忌与最后一名对手缠打酣战。他学过多种拳术,将其中的长处融进咏春拳,而从未在正式搏斗中采用过。他想试试整套招数的实战效果。

李小龙跟对手若即若离,似缠非缠,将柔拳之术悉数施展。柔拳以化解见长,在"消"之时,趁机击打对方的要穴。李小龙未学过"点穴术",他更祟尚外功,他所处的环境及他的性格,使他难以静下心来修炼内功。

李小龙想测试一下自身的敏捷,他连连从对手的掌网下滑掉。但他不喜欢这种打法,他缺乏这种耐性。

李小龙又分别使出其他拳派的招数。他常常给对方逼死,危急之中不得不另换招式解救。

这次比武后,李小龙曾长久反思。他认为独精一门、死守一门的做法是极其荒谬的,即使是很实用的咏春拳也不值得固守。这对他日后完善截拳道大有益处。截拳道不是具体的招数,而是哲学化的战术。它集东方各派武学之大成,不属于任何一派,又可以是任何一派。

李小龙跟第三名对手对拆了十几分钟,险象环生,扣人心弦。两人的体力都消耗甚大,气喘吁吁,浑身是汗。众人皆看得目瞪口呆,不知李小龙在耍何种把戏。

对手倚仗体魄健壮,攻势不减。李小龙喝道:"你还要打多久?"话音末落,对手就砰声倒在李小龙的重拳之下。李小龙出招之快,如闪电惊雷。

每一次比武,结果都是给他蒙上一层耀眼且神秘的色彩。美国的武术界流传着不少他的传奇。"李小龙是不可战胜的"之传说,深深刺伤了一些武师的自尊,从而激起更多的武师向李小龙挑战——力图粉碎那句神话。

李小龙深深感悟到"树大招风"这句中国古老训条。但他乐意接受挑战,因为只有实战,方可证实他的截拳道是否适宜实战。结果总是李小龙稳操胜券。他大言不惭地认为,他的截掌道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武道。他自信自己是当今世界功夫第一人。

李小龙态度的彻底变化,是1970年他养伤期间。在此之前,他对比武已开始厌倦,不想周而复始地以拳脚再一次证实自己的功夫及武道。确然,他对能与一等一的高手交战,仍兴趣盎然。只是那时的美国武术界,跟他势均力敌的对手委实太少。

李小龙背部严重受伤。是在一次练功中用力过猛造成的。筋脉相连,使得他的手脚都不可伸展自如,他不得不按照医生的嘱咐躺在床上养伤。医生告诉他:你休想以后再去搬弄拳脚。

李小龙足足在床上躺了6个月,这是他一生中最灰暗的日子。医生的话使他沮丧无比,躺着的滋味使他度日如年。李小龙后来回忆说:"我整天呆在房间里,凝视着四周的墙。武术是我唯一懂的东西,我不知将来如何是好!"

李小龙开始沉浸在哲学和武学的海洋里,他的思维进入新的境界,火花不断,有时睡梦中也会被突如其来的灵感弄醒。他不停地看书,不停地书写——把他的种种心得记录下来。他原想花1年时间写出一部武道著作,后因事务繁忙又不得不辍止。直到去逝后。他的朋友才将他这些语录体的笔记整理成书出版。

当时莲达是他强大的精神支柱,莲达总是入其心扉地关心他、激励他。他养伤6个月,便毅然将医嘱弃之一边,在莲达的陪同下,慢慢地练功,渐渐恢复往日的身手,也恢复了往日的自信。

但李小龙的观念却有很大的嬗变。不是迫不得已,他绝不会接受对手的挑战。他和往昔一样赢得很轻松,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

李小龙说:"很多朋友都关怀我的过去,其实,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譬如我曾在美国的国际性拳击赛中,击败了曾经取胜的选手。然而,这是我还未深入哲学领域时做下的傻事,那时候,确因此使我成为武术界的'强手',但这到底是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是匹夫之勇而已,也是侥幸的'胜利'。因为,中国有一句老话:'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有一山高',这是每一位拳师授徒时,总会以这句话作为对弟子的赠言。"

那时不少武师曾以言语激李小龙向拳王穆罕默德·阿里挑战。阿里是李小龙最佩服的美国职业拳手,阿里叱咤世界拳坛,保持不败的纪录。阿里的每一次拳王卫冕战,李小龙必收看不可。

李小龙是这样回答武师的:"我为什么要向阿里挑战?这就象拿笔的人,不可跟操刀的人在一起比文才和武功的高低一样。"

李小龙的回答,自然遭到好滋事武师的嘘声。李小龙说:"按职业拳击的规则,我不是阿里的对手,若是民间性质的比武,我未必就会输给阿里!"

李小龙的回答,应该说是非常明智和客观。大部分武师无言可对。不过,仍有几个武师缠住李小龙不放,他们想借此出出曾落败局的怨气。直到有一次,李小龙当着这些武师的面,将一名主动向李小龙挑战、号称中西部重量级拳王的黑人打倒,这些人才无话可说。

李小龙至生命的终结,都末跟阿里交手过。这是因为,他们都是全美武术界和职业拳坛的顶尖人物,他们只会接受他人的挑战,而不可能向他人主动挑战。

1964年冬的长堤空手道大赛,使李小龙成为美国武术界的新星。常会有各州的武术团体或武师邀李小龙去表演。这是李小龙张扬自己、宣传中国功夫的极好机会。他的名气传到与美国毗邻的加拿大,加拿大拳击协会邀请李小龙去作拳击表演。

表演的项目,有一项是李小龙以东方拳术与西洋拳手交手。西洋拳手是加拿大全国轻量级拳击冠军。赛前称过重量,都戴拳击手套,只是比赛中,各使各的拳法。李小龙在第一局结束前5秒时将对手击倒。对手不等数到10下就爬起来,但他没有继续打下去,他一板一眼的拳路,根本无法招架李小龙敏捷凶狠多变的拳风。

因是表演,双方没有什么不快的地方。不过加拿大拳击协会的不少人士,认为李小龙是凭灵巧多变取胜的。李小龙去参观该协会的拳击馆,在健身房里,李小龙捏紧拳头向拳击计量器猛击过去,计量器上的指针立即指向355磅!在场者骇然大惊,因为以李小龙129磅的体重发出这么大的力量,堪称世界纪录!李小龙不仅是身手敏捷,而且有一身不可比拟的硬功!

一名黑人教练向李小龙建议,他应该去做职业拳击手,只要稍加训练,改变打法,成为该级别的世界级拳王不成问题。黑人教练表示愿意教他,一旦登上拳王宝座,那收入将会是做民间武师的几十倍:

李小龙摇摇头,说他对这个没兴趣。黑人教练以为李小龙嫌他名气不够大,说他可以推荐一名纽约的著名拳击教练,经他的手,曾培养出三个世界拳王。

李小龙谢绝了他的好意,说自己只喜欢欣赏西洋拳,但不喜欢练这种拳,拳法太死,规则太严,他无法适应,他更喜欢自己那套无拘无束的拳法。

李小龙不仅拳头的爆发力出类超群,他的脚力亦是十分惊人。

1968年,李小龙的弟子彼尔引荐李小龙与身兼制片人的著名导演艾华士见面。彼尔曾在艾华士面前吹嘘过李小龙功夫如何了得。因此,李小龙与艾华士还没谈及拍电影的正题,艾华士便要求李小龙显一显他的功夫。

李小龙叫彼尔戴上大型护具,叫彼尔站在游泳池旁,彼尔高高大大,体重82公斤,站在李小龙面前就象一座山。李小龙说了声:"注意!"便在两步之处飞脚踢去。一声卟的响声,彼尔感到自己腾空而起,倒着朝后飞去,咚地落到水里。彼尔的落点正好是游泳池的中央,也就是说,李小龙一脚把82公斤的重物踢出了20米!

艾华士当时吃惊不小。他看过一集李小龙演的片子,也见他起脚飞踢,把敌手踢到近10米开外。艾华士以为,是饰敌手的演员按照导演的要求,故意后跌那么远的。加上特技拍摄方法,使观众相信他是"神话"中的大力士。艾华士这才相信李小龙确有这种硬功,他表示有合适的机会,一定请李小龙演主角。

李小龙旅美的十多年间,发生过好多起将会载入美国史册的大事,波及全美,震惊世界: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约翰逊总统下令轰炸河内,美国深深卷入越战;黑人骚乱及反种族歧视游行示威;现代嬉皮士运动及大学生裸跑……李小龙缺乏美国青年惯有的热情,更不参与。他沉缅于武功,是个行走在异邦国土上的中国现代侠士。

1965年的一天,李小龙去洛杉矶唐人街的一间古旧书店购书。他觅得一册石印的武籍,倚架翻阅,一下子就迷了进去。

他出得古旧书店,已是华灯初放时,在一家中餐馆前,一伙人在看热闹。四个飞仔向在餐馆做招待的台湾姑娘索取地盘钱。台湾姑娘交不齐他们所勒索的钱额,给他们拉了出来。她们当众调戏台湾姑娘,并要台湾姑娘去他们住处陪一夜,一清百清。这四个飞仔是唐人街的恶少,人们都不敢得罪他们。

李小龙走进圈子,叫他们放开台湾姑娘,李小龙问是怎么回事,台湾姑娘泣不成声。飞仔说:"我们保护了这个妹仔,她却一个钱保护费都不肯出,我们拉她去广东会馆(庸人街是广东籍移民的天下)论个公道。"

李小龙忍住怒火说:"都是唐山(中国)来的人,还收什么保护费?快把这妹仔放了!"飞仔有恃无恐,说:"她是台湾来的,来我们广东人地盘,就该收她的地盘费!大哥,听尔口音也是广东人,怎么帮台湾人说话?"李小龙叱道:"你们放不放她?!"

为首的飞仔扫李小龙一眼,霍地亮出匕首,旋即,另三个飞仔也拔出匕首。为首的飞仔丢一下眼神,四人如恶虎似地扑向李小龙。

李小龙使出连环飞脚,疾如旋风,只踢了三脚,就把四个飞仔踢倒在地。最后一脚击中一飞仔的腰,身子飞起来,砸在另一个飞仔身上,两人同时倒地。

四个飞仔连踢落的匕首都不敢捡,连滚带爬,逃之夭夭。

有人认出李小龙,惊喜地喊他的名字。

当地好几家报纸都刊载了李小龙"见义勇为斗恶少,赤手空拳救华女"的消息,并称李小龙是"李三脚"。自此,"李三脚"的浑号传遍美国西部的华人居住区。

1964年,香港当红影星张仲文来西雅图表演。她演出后回到下榻的旅店,一会儿,电话铃响了。张仲文以为是崇拜者打来的,甜慵慵地拿起话筒。突然,张仲文的脸色煞白,是当地的黑社会向她勒索保护费,要她两天内准备5千美元,交接地点,将会另行通知她。

张仲文颤声道:"……我没钱……我刚来……"对方叱道:"少罗嗦!你若不按我们的吩咐做,我们就要毁坏你如花似玉的容貌!"

张仲文吓得花额失色,呆坐在床上颤抖。她是受西雅图中华商会之邀来西雅图演出的,她惊恐不安地挂电话给中华商会会长,以求保护。商会会长安慰张仲文,说我们会想办法,万一不成,我们会买好机票,你提前回香港。

商会会长几经周折,跟李小龙电话联系上,说想请李小龙做临时保镖:"这事很使你委屈,但我们没办法。若报告警察,事情会弄大,会把他们抓起来,他们出来后一定会报复。这事还是请你出面好,只求张小姐没事就行。佣金的事,由我们商会出。"

李小龙立即把商会会长臭骂一通,说:"为中国人做事,还讲什么佣金?你把我当什么人?滚你的!"吧嗒将电话挂上。

李小龙正处于与莲达的热恋之中,他放下手头一切事,来到张仲文的住处。他第一句话便说:"张小姐,你不用惊慌,你我都是中国人,中国人有难处,我岂有不帮之理?"

张仲文略知李小龙。李小龙是李海泉的儿子,拍过一些电影,但不算出色。据说是在香港混不下去才来美国的,在美国如何,张仲文一无所知。张仲文是香港明星级的演员,在香港受影迷宠敬惯了,一有机会,便会把明星的派头显露出来。

张仲文用怀疑的目光审视李小龙,他行吗?个头不高,体魄不壮,象个书生。张仲文道:"他们为什么不派警察来?"

李小龙火了,叫道:"你相信警察?你以为你在香港演过几部破电影就很了不起?就是东方最伟大的明星来美国,人家都不把你当一回事!警察只保护白人,他们敢敲诈你,就因为你是有色人种!"

李小龙说完此话,拉门拂袖而去。张仲文拨通商会会长的电话,说:"你派来的那保镖脾气太大了,我大小也是香港来的名人,还是美国华人界的特邀演出嘉宾。他,一个下餐馆洗盘子的大学生,一个在华人社团领导下的香港移民,就是这样对待我的?你们得好好教育他。"

商会会长啼笑皆非,在美国,谁也管不了谁。张仲文在电话里仍要求联系警察保护,商会会长解释说,在美国,不可太相信警察,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叫"警匪一家"。商会会长说:"李小龙肯出面保护你是你的运气,他是西雅图的华人中,功夫最好的一位。"

张仲文去中国戏院演出,在旅店大堂看见李小龙,甚感意外,以为他一气就走了。张仲文说:"谢谢你来保护我。"

李小龙冷冷地说:"我是来保护中国人的。"

两天太平无事,再一天就要离开西雅图。张仲文不知是歹徒惧慑李小龙的功夫,还是几个小青年闹的恶作剧。她向李小龙提出,想去看看西雅图的街景。

李小龙与张仲文在洁净的街道上行走,张仲文道:"西雅图据说是美国西北部最大的城市,可街上难得见行人,一点也不象香港,人挤人,胳膊稍稍摆动大点,就会打着旁边的人。"李小龙说:"美国都这样,纽约号称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街上也难得见到熙熙攘攘的情景。"

经过两天的接触,俩人都熟悉起来,不再计较初次见面时的不快。

李小龙看到木村,木村向他夹夹眼,又诡秘地走开。李小龙知道是莲达弄的"小把戏",她怕李小龙遭黑社会的人的袭击,特地打电话向木村求助。李小龙觉得好笑,他保护张仲文,而他又被木村保护。昨夜里李小龙回到寓所,莲达在寓所里等他,扶着李小龙上上下下都看个遍,见他毫毛末损,才放下心来。

李小龙带张仲文到周露比开的中餐馆吃饭。周女士自然知道张仲文来美演出一事,她还去看过张仲文的演出。她对李小龙跟这位漂亮而有名的香港影星"搞"到一起很吃惊,她热情地将他俩引到餐桌上。

周女士是位天生的演说家,她介绍她的餐馆,也介绍她的社会活动,并且恰到好处地赞扬了一番张小姐的演出。一会儿,来了个摄影师,自称是报馆记者。周女士说:"张小姐名气太大了,走到哪,都有记者跟随。"给张小姐拍了照,自然也把周女士合影在里面。李小龙心里暗笑,知道是周女士搞的名堂,她又有了向外人宣传的资本。李小龙没有戳穿她,因为李小龙初来西雅图,周女士曾有恩于他。

周女士回到收银台。李小龙对张仲文说:"你看她像不像个演员?"张仲文就掩脸吃吃地笑。

张仲文问:"看样子,你跟这位女老板挺熟的。"李小龙说:"她是我来西雅图谋生的第一个老板。"李小龙谈起他离港赴美的经历。

张仲文对李小龙中断演艺表示惋惜,她说:"我下一站去洛杉矾演出,届时向好莱坞的电影界名流发出邀请,请他们来看我的演出。我会向他们举荐你的,说你原是香港前途无量的青年演员。"

李小龙忍俊不禁。他觉得张仲文年龄虽大于他,想法却过于幼稚,简直就是想入非非。好莱坞的名流,谁把你当一回事?即使是香港的影后,他们都不放眼里。李小龙幽默道:"好哇,我就拜托张小姐了。"

出来,已是初夜。他们没叫出租车,沿着寂静的街道走回张仲文的住处。突然,木村喊起来,六个蒙面大汉从后面朝李小龙和张仲文逼来。

李小龙已经反转身。他在木村叫喊之前就听到异样的脚步声。急速地回首,做好迎敌的准备。

这正是向张仲文勒索的黑社会歹徒。他们知道张仲文有个功夫师做保镖,一时没有下手,但绝不会就此罢休。张仲文吓懵了,躲在李小龙身后,浑身战栗。

木村朝这边跑过来,李小龙把张仲文推开,说:"你保护张小姐!"木村抓着张仲文飞跑,又突然停住。他两人站在不远处的雨檐下,木村朝这边张望,他伯李小龙吃亏,随时准备冲过去救助。

李小龙已跟六名歹徒打起来。木村看见一把匕首飞向天空。他知道这是李小龙惯用的打法,首先踢掉敌人手中的凶器。尔后再从容收拾。

李小龙这一仗打得十分漂亮,不出两分钟,把这六个歹徒全部打倒在地,向李小龙求饶。

翌日,李小龙一直将张仲文护送到塔科马国际机场。张仲文对李小龙说了很多感激的话,说她永生永世都不会忘掉小龙的救助之恩,她无论走到哪,都会记住小龙,保持联系。李小龙目送她进入登机通道,张仲文回眸凝视李小龙,满眼莹亮的泪花。

张仲文去了洛杉矾,却没给李小龙通电话,以后也没有。或许她不屑再跟当时默默无闻的穷大学生李小龙交往;或许她受到好莱坞电影界名流的冷遇,不好意思向李小龙通告她无法实现举荐李小龙从影的诺言;或许她也有着不少演员惯有的通病,在生活中演戏,当时所说的一切,只是舞台上的戏言。

李小龙并未对张仲文寄以什么期望。他有莲达,有他的武馆,他同时自信地认为,他终究能够凭自己的实力打进好莱坞。

张仲文回到香港,未向任何人透露她在西雅图受过李小龙的鼎力保护。

李小龙死后,亲人挚友回忆李小龙时,谈起了这件事。这引起美国华人报纸及港台新闻界的不满,有人著文直言指责张仲文是"戏子无情"。

也有小报由此而演绎出"张李有染"的诽闻。说张仲文大概有"难言苦衷"。

张仲文仍是保持沉默。

是什么原因,张仲文应最清楚。也许,不该这般指责张仲文。中国人自古习惯宽容死者而苛求生者。张仲文至少有一点值得称道。李小龙后来大红大紫,被华语传媒称之为"天下功夫第一人"、"世界级的电影明星"。有些原本跟李小龙关系并不怎么样的人,声称跟李小龙如何交往甚密,李小龙在何种场合称赞过他(她)的功夫、演技、品行。这种状况在李小龙死后尤甚,反正死无对证。张仲文则不然,她始终保持缄默,不借李小龙的光辉往自己脸上贴金。

李小龙在美国树敌多多。

李小龙树敌的很大一个原因,是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行为。这里有个有趣的事实,被李小龙拯救的对象大多是女性。李小龙喜欢重演"英雄救美"的古老故事,这跟中世纪欧洲骑士救美护花惊人地相似。李小龙认为,女人是天生的弱者,是应受人保护的,男人有保护女人的义务,至少是自己保护自己。有一回,一个高大壮实的华裔鞋匠来李小龙处寻求保护,说遭当地地痞的敲诈欺辱。李小龙质问道:"你是干什么的?你白为男人,不如去死!"当然,李小龙最后还是帮了他。

李小龙的侠义行为自然会得罪游痞散恶及黑社会势力,他使他们的企图不能得逞,使他们淫威扫地。

李小龙的冤家对头不少是在武术界,尤其是持保守观念的华人武师。他们心底认为李小龙的存在会对他们构成威胁。李小龙广收弟子,影响愈来愈大,会侵占他们的地盘(其实李小龙毫无独霸一方之概念,他的眼界要宽阔得多)。加之李小龙说话不够检点,"狂言大话"得罪了不少人。

同行自古是冤家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李小龙在同行里树敌,不足为怪。

武术是民间的体育,因此,武师跟民间社团甚至黑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李小龙会莫名其妙地遭到歹徒恶棍的袭击,却又记不起何时何事得罪于他们,更不认识他们。

美国是存在严重种族歧视的国家,常令人费解的是,李小龙的对头大都是跟李小龙一样倍受歧视的有色人种。这是因为白人的文明程度要高些,比较宽容大度。而另一方面又是因为白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不会把区区的中国功夫、区区的中国武师放在眼里。70年代美国终于掀起中国功夫热。人们多是出于健身或好奇,较少抱防身之目的,因为美国人可合法持枪,并且警察首先是保护白人的利益。

李小龙常受到一些武师非友好的挑战,李小龙最初乐于应战,后来是被迫应战。他们战胜不了李小龙,李小龙却愈战愈强,愈强名声愈大。

李小龙也常常遭到暗算,这使李小龙非常愤怒,也使他多次险险死于非命、抛尸街头。

他们暗算李小龙多是在夜间,或是警察不太管的黑人区。他们往往是出动多人,多时有几十人,用拳脚,或手持凶器。他们凶猛有力,却不似那些公开向李小龙挑战的武师那么训练有素。李小龙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将他们打得人仰马翻。他们是要消灭李小龙,李小龙恨他们,却不想把他们往死里打。李小龙不想结仇太深,也不想招惹警察找他的麻烦。李小龙觉得他已经够本,被他踢倒的人,十有八九骨折或者肌肉严重损伤。

当然,李小龙能逃则逃。黑暗之中,任何不测随时都可能发生,他也实在不愿跟这些身份不明的刁徒恶棍纠缠不休。

有一次,李小龙遭到一名黑人刺客的袭击,事情就在几秒之内发生的。李小龙在萨克拉门托去一位朋友的寓所,站在夜幕寒风中发呆的黑人,突然拔出水果刀朝刚从他身边走过的李小龙猛刺去。李小龙天生敏感且训练有素,能辨别极细微的风声。他不待回过头来看发生了什么事就忽闪跳到一侧去。待李小龙转过身,手中已捏着一根软鞭——动作异常之快,只见李小龙手腕忽地一抖,随着鞭啸之声,刺客手中的刀已落地。李小龙一脚飞去,刺客倒地呻吟,寂夜之中,骨折之声分外清脆惨人。

李小龙想弄清他的身份,看他是哪个武教头收买的,或是属哪个黑社会组织的人。李小龙拾起一只脚踏在他身上问他。他喃喃道:"我失业了……我恨日本人……"

李小龙莫名地失望和懊恼。李小龙冤枉遭暗算,而他也被李小龙踢得够惨。李小龙动了侧隐之心,扔下30美金,郁郁不乐离去。

李小龙屡遭暗算,使得莲达非常担心,她劝李小龙不要夜间单独行走,或只身去一些治安糟糕的地区。李小龙坦然一笑,说:中国有句俗话,阎王专收怕死的人。又说:我不会屈服于他们的,我若贪生怕死,他们就达到了目的。

李小龙曾向他的朋友依鲁桑杜学习菲律宾棍术。他首次在好莱坞电视剧《青蜂侠》中使用双节棍。双节棍是两节圆形的硬木棍,中间以铁链或皮条相连,既可猛击,又可绞杀。美国的一本武术书这样介绍道:"挥舞着的双节棍的一端,其落点可产生1600磅的力,而人骨头只需八磅半的力就可击碎。并且,一旦连接双节棍的铁链或皮条缠绕到对方的脖子上,只需轻轻一拉,便足以将人绞死。因此双节棍是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

李小龙数次遇险后,便携带双节棍防身。李小龙知道双节棍的厉害,所以不轻易出手。若遇敌,他往往是击打得身旁的器物纷飞,或把树绞断,以吓退敌人。万一不成,他就击打敌人的四肢,而绝不会袭击头部或身躯的要害处。

现在,美国的不少州以法律的形式禁止使用和拥有双节棍。原因是有些美国青年看过李小龙的功夫片,或耳闻双节棍的威力,也玩弄起双节棍来,结果酿成人命,遭公众舆论的谴责。

双节棍再厉害,也敌不过枪的威力。李小龙的对头惧怕双节棍的威力,就以枪暗杀。最险的一次是1966年在纽约街头,一个身份不明的枪手向李小龙射击,子弹擦着他耳际呼啸而过。

莲达劝李小龙带枪防身,遭到李小龙拒绝;他说:"带枪护身,还算什么功夫师?"

李小龙靠的是大无畏的勇气,以古老的功夫与持枪的黑社会歹徒相搏,自然也有侥幸的成份,但李小龙每次都能化险为夷,逃过劫难。

李小龙常以轻松的口气,向朋友叙述他足以令人骇异的险遇。朋友说李小龙是个"吓不倒、打不垮的人!"



上一页        返回书目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