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之路

( 本章字数:12506)



    在这部分的讲述之前,首先还必须介绍我在大学期间的一位搭档——陈平。他的外表就如同他自己常介绍的一样——“我叫陈平,耳东陈,平凡的平”。他高高瘦瘦的个儿,五官也长得比较简单粗犷,总之放在人堆里很少能一眼瞄上他。可是和陈平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激情多得不得了的人,尤其是那张大嘴和他那生动的肢体语言一结合,很多时候你就只有不由自主地频频点头的份。说真的,我最佩服的就是他这种容易感染人的激情,而且他的脑袋始终保持在一种创新和思考的状态中。

    和陈平的结识其实很早,大学前两年一直和他有所接触。一直到大三发生了很大变化:那时我担任武汉大学新经济社的常务副社长,而他就是分管这个社团的学生会副主席,他成了我的顶头上司!随着工作中的不断接触和了解,我们俩的交流越来越深入,共同语言也逐渐丰富,除了工作上相互信任以外,生活上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许多人都认为我们俩是他们见过的最佳拍档:陈平激情澎湃,思维活跃,光芒四射;而我则相对沉稳,激情内敛,做事考虑周到。我俩许多方面的性格正好相互弥补。有时我觉得如果陈平是一个出色的董事长,那么自己的角色就相当于CEO。

    2004年4月初,那时已是我俩大三的最后一段时光了,马上将逐渐淡出学生活动的舞台,就在我们感叹时光荏苒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又一次改变了我俩大学生活的轨迹。

    有一次我俩在与一些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聊天时,他们无意间提出的一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许多同学在经历了近一年或者更长的大学生活之后,无论是在精神状态还是其他方面,整个人就像散了架一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路在何方;每天只是机械地应付该上的课程,按时地吃饭、睡觉,甚至荒废学业,作息无率,眼睁睁地看着时间一天一天流逝,却一点都感觉不到。自己有时心里也有些着急,可是总感觉无能为力。总之,将他们的话概括起来就是:大学里过得很“郁闷”!

    听完他们的话,我俩的眉头不由自主地锁了起来。早在“聚焦”工作时我就注意到这个现象,今天又一次有人在我们面前将它提了出来。一方面是各种社会媒体大力鼓噪的“考研热”、“就业难”等现象;另一方面转过头来看看这些“热”和“难”的主角们,在日复一日的“郁闷”中度过的并不是少数。许多人寒窗数载,高考时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才得以迈进武汉大学的校门。大一刚进校的时候还都有些冲劲,可一到大二、大三,就似乎无论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任凭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悄悄从眼皮底下溜走。更有甚者,少部分人因为迷恋游戏或其他原因,早早地被学校开除。曾几何时,郁闷也像是一种流行文化一样在大学校园里蔓延开来。

    一种直觉告诉我们,这样的普遍性“郁闷”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和陈平首先想到的是创业。

    当时我们了解到,已经有几家公司正尝试着在校园里开展大学生成功素质方面的培训,并且学费动辄上千元。陈平和我通过各种渠道打听、了解那些公司给学生所作的培训。所得到的结果十分乐观:一方面那些企业给同学做的大多是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学课程,对大学生而言并无多大针对性;另一方面,仍有少部分同学在强烈的成功渴望驱使下,愿意付出极高昂的代价参加。而陈平和我在校园培训方面又有着许多的优势:首先,陈平和我曾经也都是倍受郁闷期的煎熬;但是比别人幸运的是,我们没有轻易抛弃那段内心茫然的时光,并拥有了如今丰富美妙的成长记忆。因为当时在泥泞中的挣扎和坚持已然成为一段珍贵的财富,我们能够且愿意拿出来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其次,我们也是大学生,非常了解大学生群体现在的生存状况和校园环境的一些特殊性,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能更有针对性地对一些问题提供帮助。最后由于我们学生的身份和之前在校园里打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不论是在理念的推广还是运营成本上,相对外界公司都有着巨大的优势。而我们所缺的,是更广义上的社会经历的累积和对相关理论的不熟悉。

    陈平和我还发现,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大学之前有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步步紧逼;而大学后踏足社会之初同样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也会有领导、同事、竞争者盯着你;只有在大学校园里,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骤然减轻,来自社会的压力也非特别直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说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时对我们的引导和激励在大学就出现了一块空白。我和陈平就希望以学生的身份,在这块空白上面涂出一抹属于自己的颜色来!

    虽然我们决定了自己在学校里新的前进方向,但是对大学生生存现状,尤其是精神状况的了解主要仍是集中在感性认识上面,于是我们决定先静下心来将我们身边同学的基本情况摸清楚。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情:跑寝室和做问卷调查。

    陈平和我一般会在晚饭后随意走入一个大一或者大二的寝室,以聊天的形式,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工作、娱乐等各方面的细节进行了解。同时为了取得第一手的数据资料,我和陈平还精心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在此附上调查结果):

    一、我的课余时间主要用于()。

    1.学习35%2.社会活动20%3.陪男/女朋友4%

    4.上网、玩游戏、看小说、漫画21%5.不知道20%

    二、我认为加入社团、学生会、班委等组织对我的能力锻炼()。

    1.很大20%2.一般53%

    3.没有/没感觉19%4.不喜欢8%

    三、我曾想过办法去改变,去表现自己,去追求成功,却苦于()。

    1.没有机会15%2.没有自信26%

    3.没人帮助、指导30%4.鬼知道为什么15%

    5.其他14%

    四、为什么别人(或我自己)能在班上、社团中脱颖而出()?

    1.运气好17%2.有人照顾13%

    3.自己努力58%4.其他12%

    五、我的压力来自(可多选)()。

    1.学习45%2.生活14%

    3.工作19%4.就业23%

    5.情感14%6.未来出路42%

    我们自费印刷了2000余份,准备投送到各个寝室。令我们感动的是,在得知我们两个人在进行大学生生存状况的调查摸底之后,前一次和我们聊天的学弟、学妹们主动过来,支援并协助我们完成了整个问卷调查的发放与回收,以及数据分析的工作。

    在跑寝室、做调查的这两个星期里,我和陈平基本上都要早起晚归,并且面对这种内容形式涉及到隐私、十分敏感的内容,很多人一开始觉得非常陌生,有的甚至认为我们是在为学校团委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其间发生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记得我们第一次走进的那个男生寝室,居住的是商学院2003级国贸专业的男生。我们晚上七点正准备敲门进去的时候,正好遇见呼啦啦十几号人从屋里涌出来,准备去挑战CS(一种风靡一时的对战型电脑游戏)呢!恰好其中有几个人我们之前就认识,陈平大手一挥说:“今晚大家给我个面子,有些事情要和各位聊聊天,占用你们半个小时啊!”听闻此言,那十几个人面面相觑,估计在心里将我俩骂了N遍,最后还是迫于学长的“**威”,不情愿地被我们“请”回了屋子里。等大伙儿都坐下来,陈平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整个屋子都炸开了锅:“你们平时有没有觉得过郁闷啊!”所有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道:郁闷啊!……有的人甚至马上就反问:要不郁闷咋会去“上班”“爆头”(CS术语)呢?几个问题问下来,国贸的这些兄弟们似乎比我们还要激动得多,而我们交流的时间也从半个小时变成一个小时,又延长至两个小时,最后直到晚上十点多我们离开的时候,他们还意犹未尽。因为这一天晚上的相互交谈,我们不仅对大一新生入校一年后的状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而且又结识了一些认同和了解我们的朋友。

    经过两个星期的深入调查,尽管有心理准备,统计出来的结果还是让我们震惊:有21%的同学平时主要在上网、玩游戏或看小说、漫画中度过,更有甚者,五分之一的同学表示根本不知道自己平时都在干什么!这些还主要是以大一、大二的同学中调查出的结果,高年级的情况肯定更加严重。在校园里,尽管绝大多数同学都参加过社会活动,但是只有少部分人感到参加社会活动对自己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在这个问题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大部分我们认为平时在社团活动中非常积极主动,能力比较强的人选的都是“有很大帮助”;很多在我们社团里待了近一年我们却还没什么印象的“空气人”选的都是“没帮助”。这和调查结果就形成了鲜明对比。许多同学看似生活轻松,调查结果却显示,现在的大学生还是面临着来自学习、生活、工作、情感、未来出路等各个方面的很大压力。调查出来的结果令我们觉得沉重,同时又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想法:为缓解“郁闷”问题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当时我们联系了一位政治学院非常有激情的石超明老师,我们三人决定以“三人行”团队的名义创立一个社团,以解决大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用专业培训的方式来为许多同学在大学校园中的成长服务,同时也开始我们创业的尝试。陈平、石老师和我决定将这个新的社团取名“新起点俱乐部”,同时明确了新起点俱乐部的理念为:付出=获取,无私=自私,无为=有为,服务他人=成就自己。

    大的方向定下来以后,迫在眉睫的就是实施了。那时已是4月下旬,而6月份同学们就要陆续开始期末考试了。我们必须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对我们的设想进行一次完整的试验,完成讲座、招生、培训等全部环节。那段时间可能是我们进入大学后最为忙碌的一段时光了。一方面,我们俩大三下学期的课程都是繁重而紧张的;另一方面,“新起点”刚刚成立,只有我和陈平两个光杆司令,所有的琐碎事情都得我们亲自去跑。初夏的武汉已经是非常炎热,我和陈平经常是早上要在偌大一个学校贴几十张海报,晚上又要将宣传木板从三公里之外的校外公寓扛回住所,回到住所以后还要抽出时间来总结近三年来的心得,学习和整理各种资料,为即将开展的讲座和培训作准备。可以说,那段时间里很少有能在凌晨两点以前睡觉的时候,有时感觉累极了,真的就是陈平在身边不断的鼓励和一种创业的激情在支持着我不断前行。

    我们第一次讲座的时间定在2004年的5月11日,之后就要马上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招收第一批培训班的学员。尽管我们一直在做着准备,并且根据调查的情况和自身的经历编写了一套培训教材,但心里仍然是七上八下,没有底气。于是我和陈平利用“五一”的空闲进行了一次课程试讲,地点就在武大教一楼的106教室,听众是最初和我们交流的那批学弟、学妹和几位相熟的好友。试讲进行得出人意料的顺利,听众们的反应也出奇的好,尤其是我们所编写的内容对校园生活而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一点使我们所秉持的理念很容易被听众直接接收、吸收、利用;同时他们又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这次试讲的成功无疑给我们忐忑不安的心打了一针强心剂,在对原有的培训教材进行改良之后,我们的培训框架也大致确定下来:

    指南针课程:

    必修课程(共12学时):

    一、如何成为优秀的大学生(陈平主讲)

    1.自我介绍——如何脱颖而出

    2.主动——掌握先机

    3.自信——成功的一半

    4.他信——获得帮助

    5.把握机会——赢得成功

    二、习惯决定命运(李旭主讲)

    1.良好的交际习惯——让我在天之骄子中如鱼得水

    2.事事计划,用心生活——我的大学生活如此充实又轻松

    3.把握自我,走出泥泞——我的未来不是梦

    三、创新思维启迪未来(石超明主讲)

    1.思维定势的突破(书本定势、权威定势、自我定势)

    2.创新思维实践

    选修课程(共8学时):

    1.电影评析2.新起点大辩论3.校外社会实践

    其间还穿插了许多实践活动,如拓展训练、辩论赛、电影赏析和校外实践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和陈平静静地等待着第一次公开讲座的到来。

    这大概是我们学校第一次由学生以“自己搭台,自己唱戏”的形式来举办的讲座,所以同学们能否接受,我们还不得而知。5月11日晚上,我和陈平很早就赶到了第五教学楼的讲座现场。因为担心气氛不够热烈,我们还特地请来了2003级国贸专业的同学给现场听众做情景剧的表演。在4月份我和陈平去了他们寝室之后,他们马上就编排出了一场以反映大学生“郁闷”生活为主题的情景音乐剧,深受同学们喜欢。大概是觉得很新奇吧,观众在讲座开始前就已经将可以容纳100多人的大教室坐满了,高兴之余又让我感到了些许压力。

    7点整,我们以“开启人生中的新起点,找寻大学生活中的精彩”为主题的首场讲座准时开始。在搞笑的情景剧带动下,全场观众的情绪立刻高涨起来。在我们自己走上讲台之前,我和陈平相视一笑,为我们喜欢的事情奋斗了近一个月,是骡子是马现在也该拉出来遛遛了。台下那么多双熟悉的眼睛看着我们,只让我觉得责任重大,一定要将这么多人一个月来的共同努力和希望转变成能对更多人有所益处的成果。

    陈平出场后,他以其特有的激情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观众笑声不断,掌声不断,很快就将观众的情绪带到一个高潮。而我之后抛出的一个问题则又让所有人陷入沉思中,这个问题也曾特别引起过我的思考:在中国,与我们同年出生的大概有2500万至3000万人,姑且以2500万计吧。而有机会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深造的估计有350万人左右;进一步缩小范围,能进入到211工程以上的学府学习的人数就更少,大概只有80万人左右;如果算到能进入像武汉大学这样的名牌学府学习的人数更加稀少,全国不到10万人。也就是说我们是在高考制度下以1∶250的比例被选拔出来的!当时我是将这个问题以数字填空题的形式,按照数字由大到小的顺序,自下而上地写在黑板上。大家很快看出,我们,也就是坐在现场的这群人,正处在这个数字金字塔的塔尖位置!!现在社会上都在质疑现在的大学生是否称得上是社会的精英,而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丝毫没有觉得自己就是社会的精英,但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计算却清楚地表明我们的确就是不折不扣的社会精英!或许我们现在还很稚嫩,有着很多的困惑和不足,但是放眼十余年后,如果我们在座的各位还不能成长,没有远大的前途,那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不幸,因为那时的我们将成长为中国的脊梁!这个问题让我确信,只要努力,我和我所有的同学们都将有光明的未来,不可限量的前途,所以我们不仅不应该“郁闷”,更没有资格“郁闷”!

    讲座的气氛非常好,我们甚至在台上看到许多听众的眼睛里开始闪烁着熠熠的光芒,充满了斗志与渴望!在那一刻,陈平和我再次相视而笑,我们都知道初战已告捷!讲座完毕后,很多同学里三层外三层把我们团团围住,我们又进行了许多私下的交流,一直到教室快要关门,我们才得以离开。之后的两场讲座也都取得了成功,许多同学在参加过我们的讲座之后纷纷递来纸条或是打来电话,那些天我和陈平的电话几乎就成了武大的“励志热线”。我现在还保留着当时一些听众在递给我们的纸条上写下的话:

    回想到大学两年了,不及抹去大一时的青涩,又步入了大二的彷徨……他们非常坦诚地将自己的经验与我们分享,给我自信心,与人为善,积极的态度……我想假如我大一时就能得到陈师兄的指点,那现在的我又是什么样子。冷暖自知。

    ——2002工商管理龙云

    2004年5月11日,有幸去听了两位学长的讲座,听完之后的第一感觉便是:大学,原来还可以这样过!!!……

    ——2003人力资源管理黄婷

    更让我们欣喜的是,在讲座后的几天里我们就相继接到近二十个电话,要求报名参加我们举办的“新起点”培训班。这让我们激动万分,考虑到我们为培训班定了50元/人的收费标准,即使这样大家还是愿意参加,这就表示其他同学对我们工作莫大的肯定与鼓励,尤其是当看到有些同学家境并不宽裕时,就更加坚定了我们要将这次培训班办好的决心。此外,通过讲座我们还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些本来就非常优秀的同学在通过讲座了解了我和陈平正在从事的工作之后,自愿加入到“新起点”俱乐部中来,我们多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伙伴,团队的力量大大增强。就这样“新起点”团队一步一步壮大、发展起来!

    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第一次,很遗憾也是唯一一次系统化培训班的工作。这个培训班共有25名学员,由于人数较多,我们将他们分为了两个班进行小班培训。说实话,当第一次将所有的学员聚集起来后,一方面,我稍稍感到失望,因为这些学员的确除了重新燃起的火热激情外,大多基础十分薄弱,几乎没有人有过社团或是学生工作的经历,成绩也都一般,有一位甚至和我一样即将进入大四;另一方面,这样又激起了我的挑战欲,我很想知道我们的理念是否真的能够改变这批学员的面貌,只有成功,才更能体现我们工作的价值。

    陈平和我向他们灌输的首要观念就是“主动”。在“新起点”俱乐部,没有任何事情会自然而然地降临到你头上,每一个人都必须主动地找寻能锻炼自己的机会。我们并不会直接告诉学员们可以去做些什么事情,而是给出一定的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怎样利用好身边的资源,积极去寻找提升自己的机会;并通过反复的总结让学员们慢慢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出击的习惯。另一个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勇敢迈出挑战自己的第一步。当时困扰学员的普遍因素就是没有自信,在这样严重的心理障碍下,他们不敢在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展示自己的才华。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在培训中添加了许多如自我介绍、竞选、辩论、主动与陌生人交流等环节,使他们逐渐习惯于面对压力,同时仍能从容地表达自己。同时我们还要求所有学员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竞选,勇敢地让自己接受更高的挑战。此外,我们将自己在大学三年中的收获细细地与学员们分享,帮助他们尝试着养成一些重要的好习惯。

    在室内授课和课余实践的相互促进之下,学员们身上逐渐发生了变化,以前性格比较内向的他们现在经常将笑容挂在脸上,态度也积极了许多。特别是到了培训后期,我和陈平已经很少需要刻意地帮助他们,并且我们欣喜地发现培训班内部的活动已经被学员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了。

    记得当时他们组织了一个露天的英语PARTY,从活动的设计策划,到跑场地、找外教、请嘉宾等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都是他们自己一手搞定。活动进行得相当成功,这和当时他们刚参加培训班时的那种生涩简直有天壤之别。当时5月和6月恰好是我们学校各班、学生会以及各种社团换届选举的时节,学员们都积极地参加各种竞选,最终有好几名同学在没有什么社团活动基础的不利条件下,硬是凭着自己积极的态度和那股自信、主动的闯劲,竞选成功。2005年4月,也就是他们加入“新起点”一年之后,又有一位特别优秀的学员在5月份竞选学生会主席成功。巧合的是,两年前,陈平也正是在同样的位置上脱颖而出,成为我的“顶头上司”。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新起点”学员们身上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可以说远远超出了我和陈平原先的预想。事实证明,我们当初的判断不仅是对的,并且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一方面许多同学有这种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急切需求;另一方面我们的努力也的确能够让一些人的校园生活的轨迹发生改变,向着更积极的方向前行。这一点让我们团队上下备感振奋。

    我们花了将近一个暑假的时间,专门关注一批在不同领域做出优异成绩的同学,研究他们与众不同的原因。我们发现他们其实有着那么多共同之处。首先,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主动,不会等别人来提醒。其次,他们都异常勤奋,对于自己喜爱的事物,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多于常人。最为重要的,他们也大多有过迷惘,但和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们从不停下自己前行的脚步;在别人还在犹豫思索的时候,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达到了另一个高峰。

    很快便进入了我们在大学校园里的最后一个学年,到了人生道路的又一个分岔口。

    在讲座和平时与更多同学的交流中,我们慢慢发现,现阶段要将“新起点”的培训当作一个大的产业做起来并不现实。许多同学非常愿意听我们举办的讲座,但目前能一下子接受付费培训的人却少之又少。陈平和我慢慢放弃了要将“新起点”做成一个创业项目的想法。但是,每次讲座上一双双燃起火花的眼神又让我们觉得,“新起点”刚刚开始的事业绝不能放弃。

    那时我俩家中要求我们考研的压力一直很大,而我们自己一方面放不下“新起点”这个充满激情的团队,另一方面对继续在学校呆两年能学到多少东西也心存疑虑。考研的事我们并没过多考虑,当时我们最希望的就是能有一个机会,使我们能在养活自己的同时,专门从事“新起点”的工作。我们联系了许多企业,希望他们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接洽都一一失败了;我们又想到学校,探讨留下来做一名专职教师的可能性,仍然不行。最后我们只能回到最初的选择——工作,然后把大学里剩下的最后一点点时间全部奉献给“新起点”。但是我们的心是痛的,就是那种明知道自己满怀热忱地在做一件有益的事情,但自己刚明白应当怎样才能做好的时候,却又不得不停下来的痛。最终,陈平选择了企业,我选择了金融。

    TodayImaynothaveathingatall

    Exceptforjustadreamortwo

    ButI’vegotlotsofplansfortomorrow

    Andallmytomorrowsbelongtoyou.

    Rightnowitmaynotseemlikespringatall

    We’redriftingandthelaughsarefew

    ButI’vegotrainbowsplannedfortomorrow

    Allmytomorrowsbelongtoyou.

    ——CarolKidd

    我俩工作的事情很快就确定下来,所以可以安排的时间一下子多起来,“新起点”的活动一下子铺开了。我们从武汉大学的文理学部做起,除了正常的讲座和俱乐部内部活动之外,最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为各类学生社团做团队培训和拓展训练上。由于我们将一直关注的个人发展和“新起点”的理念融入到了团队培训当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同时受到了同学和学生社团的欢迎,慕名而来请我们去做培训的社团和学生会等部门也越来越多。而且在这个时候,我们第一批“新起点”培训班的学员们已经逐渐成为了“新起点”的中坚力量,很多时候可以独自承担起一个社团的拓展训练。不知不觉中,“新起点”的脚步已经从武汉大学的一个校区,涉及到了四个校区;又从武汉大学这一个学校扩大到武汉的华师、华科、武汉理工等各大高校。随着我们尝试和努力的渐渐累积,校内外各种媒体也逐渐开始关注大学生生存现状的问题,我们的付出换来了越来越多的成效。我们每天奔波于不同的地方,虽然辛苦,但也一直体会着付出和收获的双重快乐。

    在我们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遭遇过众多的困难和阻挠、很多的不理解,有时甚至是奚落和嘲笑,认为学生给学生做培训简直就是出风头和哗众取宠;但我想,任何一个坚持自己想法并且为之而努力的人,这应该都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吧。

    然而,在我脑海里最为深刻的,始终是身边朋友和听众们默默的帮助和鼓励。比我们低一年级的一个妹妹,自己已是学生会主席,知道我们缺少宣传人员后,总是主动地帮我们写海报,一站就是半天。我的女友芸,自己面临着考北大的巨大压力,仍然是时常帮着我们写写画画,有时也像个经纪人般跟着“新起点”东奔西跑……有时在讲台上,我们讲的并不好,但是总能及时看到台下同学们眼睛里传过来的温暖鼓励;有时我们走下讲台稍稍休息一会,回来时就能看到不知是谁已经悄悄地把一瓶水放在了讲台上;每次培训回到寝室都能够接到一些同学的电话和短信,赞美或是建议。这一切,都成为每一次我们全力以赴的动力。

    曾经身边有过一些朋友替我们感到不值,因为从表面上看,我们并没有收获任何有形的东西。老子说过,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我们远非圣人,但我和陈平心里都清楚,付出即意味着一种获取;上天已经对我们非常眷顾,赐予我们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又给了我们太多太多难以言传的精彩体会和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历,我们也成长了很多。

    总之,在大学毕业前的这所剩的时间里,我们过得异常幸福。

    在学校时我常想,大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会使得我们如此迷恋。后来我明白了,大学实际上是人生中最好的、也是最后一个免费的试验场。在这里,我们要学习的已远非只是书本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不断的尝试、失败和再挑战的过程中学会把握自己前行的方向。做错了,不要紧,大多数情况下从头来过没有代价,只有收获。

    在珞珈山山下度过了难以忘怀的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这段经历已成为人生中弥足珍贵的记忆。最应该感谢的还是自己的父母,他们给了我优秀教导的同时,又不断赋予我自由发展的空间;其次是女友芸,几年来在陪伴我一同成长的道路上,经历风雨艰辛,给我无数鼓励;还有我的搭档陈平和许许多多帮助我、支持我的老师和朋友们,传递给我巨大的感动和激情,这是我源源不绝的前行动力!和你们在一起,我从未感到过孤独,也不再有恐惧。衷心感谢!


上一页        返回书目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