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理想,流浪没有方向

( 本章字数:19733)



    只是梦中的麦田,守着一片金黄

    想的美,美梦也无常

    那永远到不了的远方

    在路上和我唱这一首歌

    如果我有方向,那就是远方

    钢铁是怎样炼成,流浪不靠坚强

    如果我有枪,早就上了膛

    如果能得到玫瑰,我只留下芳香

    暑假的时候,我报名参加了圣兵爱心社举行的第二届爱心之旅。这是由爱心社自己组织的下乡活动,费用等都由社员自己承担,我是狠狠心报了名的。那年我们去的地方是湖北英山,位于大别山南麓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利用下乡仅有的七天时间,我们走访了当地几十名贫困高中学生,并确定了八名学生为我们的资助对象。在走访的空余时间,我们还开展了电器维修、支教等义务活动。

    我是农村里土生土长的孩子,原以为自己对农村有着很深的了解,可是下乡之后,当我以大学生的身份来到南方的一个陌生农村后,我才开始真正地去思考,农村为什么那么穷,农民该如何改变贫困的命运。那一刻,我想起了教我们社会学的老师语重心长的讲话,“我们中间有很多人,以后会生活在城市里,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我的根,是在农村的啊。

    那里的村民并不知道我们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问卷中所问的“道德是什么”,但是,他们却用最原始的方式,坚守着人类灵魂深处的那些优秀品质——善良、正直、热情与淳朴。每一天,我们都生活在最原始的感动中。

    临走前的那个晚上,我们和一些学生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联欢会,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动听的歌喉,但是亲切的交谈却让我们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一直到深夜,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告别,这时,我们在宿舍外面碰到了一个学生的父母,他们一直在等着我们,原来是得知我们第二天就要走了,便摸黑步行了七八里的山路给我们送来了三个西瓜。我们再三推托,最后收下了其中一个摔裂的西瓜,他们才开心地回去了……望着他们颠簸的身影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我们泪流满面。

    走的那天,下着小雨。我们默默地把行李放在车子上,教学楼上站满了学生,不停地向我们挥手,而闻讯赶来的乡亲们站在街道两边,燃起了一串长长的鞭炮,为我们送别。

    我们所做的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却受到了乡亲们如此高的礼遇。就像一个有着同样经历的朋友所说的那样,“在那里,是长这么大,第一次被当作一个‘人’,一个独立的还能为别人做点什么的人”。这是一次蜕变。那几天过得如此深入,竟像要刻在某种东西上一样。与在学校里的浑浑噩噩相比,那才是真正的生活。是的,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群没有生活的人。

    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下乡”这个词,因为我觉得我的根永远都在农村的。可是这次经历让我接受了这个词。常常想起高中的时候,对大学是何等的期盼与向往。我甚至觉得,上了大学就是要改掉自己身上的小农味道,去学习去适应城市的生活。可是当我们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后,我们又能为那些仍在农村辛苦挣扎着的乡亲们做些什么呢?也许,这个世界就是按照马太效应的规则,不停地分化着。可是,从那极到这极的人们,是否还会想起曾经在那极的人们?

    有很多人问我,你们这么做有什么意义?我总是笑而不答,因为我也没有答案。中国的贫困问题,不是我们一群大学生能够解决的。我们不是救世主,没有佛祖一般的智慧,没有太阳一般的热量,但是我们没有抱怨,而是身体力行地去寻找出路,以自己的方式去改变着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让自己发光”,我不愿仅仅做一个“愤青”,更希望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尽力而为。

    前面的路还很长,对于我来说,自己永远都走在路上……

    爱在左,而情在右,

    在生命路的两旁,

    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

    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

    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

    有泪可挥,不觉得悲凉!

    爱心之旅回来之后,我上大二了。我转到了秘书处,并且担任秘书长,成为理事会的一员。我的生活开始了重新的忙碌与充实,只是我很清醒,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开始融进了爱心社,它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分割一部分。

    在大家都开始忙碌英语四级考试的时候,我却在跟一群朋友忙着搞“爱心之旅”的影展,举行首届武汉高校“爱心论坛”,开展“爱在华师”征文活动,还到黄陂地区进行了小型的下乡活动。那时,每天晚上,我都喜欢坐在墙角的书桌前,复习白天的功课,总结当天的收获,在无数个熬夜中度过了那个学期。那是大学里最充实、最有分量的一段日子。

    那段时间我参加了“爱在华师”征文比赛,我的文章竟然获得了一等奖,很是出乎意料,因为我觉得才刚刚开始喜欢上华师。刚进大学就听说了流传在武汉各大高校间的“经典”——爱在华师,开始我一直以为是一种“喜欢在华师”的眷恋之情。后来很多人对这种说法都不以为然,甚至厌恶,觉得是一种耻辱。而我却开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这“爱”了。

    三号楼前经常遇到许多晨练的老人,他们或在跳舞,或是打球。我常常就在那里被感动,觉得他们在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着他们对生命、对华师的眷恋与爱,比起那些碌碌无为整天在宿舍里玩游戏虚度光阴的人来说,他们是幸福的,并且更懂人生。他们是华师的风景。

    圣兵爱心社也算是华师一面爱的旗帜吧。这是一个没有乐队的剧团,我们自己的声音就是天籁,我们的歌舞来自内心深处,只为把沉睡的唤醒,让沉默的开口,让悲伤的轻松起来,让灰暗的明快起来。我们不会在别人的误解和现实的困难面前退缩,因为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着来自灵魂深处的真爱……

    一个大学,除了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更要有大爱。一种对人类灵魂深处的关爱,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怜爱,尤其作为一个百年师范院校,更应该有这么一种大爱,含蓄深沉,超越生命,洗涤灵魂,生生不息。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03年3月底,圣兵爱心社被评为“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喜讯传来,大家都格外的振奋。然而,“福兮,祸之所伏”,“非典”在这时开始蔓延起来。华师有一位教授染上了“非典”,所以学校采取了封校的措施。而这对爱心社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业务没了,活动停了,连超过20个人的会议都要停止。

    我们最担心的还是那些正在资助的学生,如果长期这么下去,那些学生的生活费怎么来筹集?面对“非典”,我们没有恐惧慌乱,而是在危险中去寻求机会。我们放下大学生的架子,收集同学们丢弃的废旧报纸,还有散落在球场上的矿泉水瓶子。一张张旧报纸,一个个废瓶子,成了那段时间我们最大的收入。直到现在,看到那些丢弃的瓶子,我还是会习惯性地捡起来。捡瓶子成为了我们的传统,一批接一批地传着。

    “非典”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对责任的认识。责任,应该是用信誉凝成的铮铮誓言,是用良心写成的堂堂契约,是用人格写下的铿锵保证。在爱心社里,其实是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的,甚至超越了我们这个年龄和身份所能承受的分量。说出承诺并不难,有时只是那么一句话,或是一个点头,但要履行承诺却是不易的,尤其对一个学生社团来说。

    “非典”的阴云渐渐散去,而我的那些九九级的朋友们,爱心社的老前辈们,却要离开校园了。

    人生总是在不停地走路,但有些路走错了,就很难回头,起码青春光阴是一去不返了。我很庆幸在我大学的开始就认识了很多优秀的高年级的朋友,他们在学习和做人上都给了我许多建议指导,用他们的一言一行感染着我,鼓舞着我,引导着我,使我的目光延长在远处。

    在这里我要向这些良师益友说声“谢谢”!

    朋友一生一起走

    那些日子不再有

    一句话一辈子

    一生情一杯酒

    朋友不曾孤单过

    一声朋友你会懂

    还有伤还有痛

    还要走还有我

    又是暑假。每一个暑假都是那么炎热,那么刻骨铭心。

    很幸运地参加了第三次的爱心之旅,这次去的是通山,也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虽然是第三次参加下乡活动了,但给我的震撼仍然非常的大。我仍然记得那些家长在我们面前无奈的眼泪和失声的控诉,还有我们无能为力的叹息与无奈,还记得那一排被炎炎烈日烫伤了的脖子,那最后一瓶被大家推来推去的藿香正气液,还有作为我们干粮的“北京”方便面。几年了,不管在哪里,看到超市里的北京牌方便面,我都还会莫名地感动不已,仿佛回到那无边的稻田里,回到那白晃晃的阳光下。

    开学之后,影展、招员、培训,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在忙碌的同时,我陷入了巨大的抉择之中,我想退出了。我已经大三了,每天忙着爱心社的事情,还要在搞好学习之余去做家教,来维持简单的生活。我周围的同学都已经开始忙着为考研而努力了。我也开始向往一种安静的生活,每天可以在图书馆里看看书,晚上可以在灯下写写东西,简单宁静。我很努力地做着社里的每件事情,想尽自己最后一点的努力。

    很多时候,选择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痛苦。选择,其实就是一种舍弃,而我要割舍的是我的一群朋友,一种习惯了的生活,一个一直以来寻找着的梦想。我找了很多的理由来安慰自己——离开了朋友还可以聚,离开了仍然可以过这种激情燃烧的生活,还可以继续关注爱心社,可是我知道,我离开之后就会被很多琐碎的事情牵绊,像其他离开的朋友一样,密切关注这个家却只能远远地观望与无限地怀念。

    当时在任的社长姚威突然决定考研,而离考试只有两个多月了;同时前任的社长,九九级的大哥韦庆功,也在工作途中出了车祸……我还是无法割舍下这份对爱心社的感情和与这帮朋友的友情,我决定留下来担任社长,并坚持到底。而我跟家里人说,我想考研了,已经在准备了,状态很好。

    这个选择多少带点悲壮的味道,但让我的大学多了更多的经历,让我的人生多了更多的回忆。

    忙碌完社里最后的活动,在五周年的社庆晚会上进行了交接仪式。拿过社旗,我觉得像是在自己的心上盖了个印——坚持到底。那晚,我跟好朋友老马说:“今天应该是我的又一次生日吧。”

    而与此同时,社外属于一个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仍然在继续,众多的考试积压过来。我拼命地自习,直到有天早上因为没有吃早餐而晕倒在了教室里。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晕倒,第一次打吊针。安静的午后,阳光斑驳地洒在窗上,一滴一滴的液体输入我的身体,冰凉冰凉的。我不停地问自己,这个选择该怎样去坚持?

    那次生病还是让很多朋友知道了。同学的关心、朋友的问候,让我觉得格外的温暖。考试顺利而过。对于考试成绩,我对自己的要求一直不高,只希望自己能够系统地把每门课程学好。而我也很坚定地认为,如果我认真地、系统地学好了,成绩自然不会差的。也是这种态度,我的成绩并没有受到社团太大的影响。

    寒假没有在家里呆几天,我去了北京,参加了由中国改革杂志社举办的首届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这次活动让我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都很关注中国的“三农”问题,在一起探讨作为大学生如何去尽自己的一点力。北京的冬天很寒冷,培训的条件也很艰苦,但我总是觉得心里很温暖,很有力量。

    后来,我们几个在湖北、湖南读书的朋友组成了一个光辉闪耀的队伍——“湖人队”,到湖北枝江进行了调研活动。那十天的活动给了我在爱心社里完全不同的感受,也拓宽了我对中国农村问题的认识。但是,在对社团的定位与发展理念上,我们之间存在着分歧,我选择了退出。但是,我能感觉到,在大学的校园里,还有很多很多的热血青年,跟我有着同样的梦想,并且在默默地行动着。

    森林里有两条路,我不能同时都走,既然选择了一条,就用心地去欣赏沿途的风光和旅途的感受吧!找到了路,就不会怕路远。

    真英雄何所遇,

    他所遇到的是满身的伤痕,

    孤单的长途

    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

    我曾经是班级里的活跃分子,进了爱心社之后,开始逐渐地远离大家,很少参加班里的各项活动。用同学的话说,我消失了。

    对于这种远离,我一直不觉得是“没有集体意识”。当时我们这个专业是第一届,默默无名,很多其他院系的老师、同学都不知道华师还有这个专业。而我们只有走出去,接触更多的外界,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班级、这个专业。但很多同学都不这么认为,每年的学期评议我都会听到大家善意的提醒——不要脱离了班级。而我清楚,鱼与熊掌,很难兼得。选择了熊掌,我就认真体会熊掌的味道。

    而在爱心社里,做的越多,也越觉得力量的渺小。曾经资助的一个学生,因为家庭变故,辍学南下打工去了;还有一个学生,妈妈得了癌症,无钱治疗而去世,读着他的来信我泪流满面……我们只能在生活费上给予他们一点点的帮助,在学习上给予他们一点点的指导,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永远是那么微不足道。

    每天黄昏,校园上空都会飞过一群一群的鸟,而我只是一只独行的鸟,每天早出晚归,飞在热闹的校园里,游走在班级的边缘。

    看岁月趟过,多少希望梦想坠落

    看时空交错,我静静走入你的生活

    花儿它若是流泪,天空也会心碎

    阳光下你我笑的多美

    看枫叶飘落,我的怀抱为你抵御寒风

    看忧伤走过,我们携手点燃圣火

    梦啊它不会枯萎,爱会随时包围

    海角天涯都有家的香味

    轻轻的风声,相伴的旅程

    总怀念那温暖的气氛

    短短的人生,久久的缘分

    总难忘那深爱的人

    梦啊它不会枯萎,爱会随时包围

    海角天涯都有家的香味

    怎能不珍贵,怎能不相随

    阳光下你我笑得多美

    ——圣兵爱心社原创歌曲《缘来为爱》

    2004年是我在爱心社做社长的一年。

    我想我可以更加努力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了。

    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策划义卖活动,一起利用“五一”的假期奔走在贫困的山村,一起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一起举办武汉高校的爱心论坛,一起为那些学生呐喊祝福。现在回想的时候竟然是如此风清云淡的几下概括,而身处其中的时候,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那么那么的不容易。

    那时候的生活是我大学里最艰难的一段,没了时间做家教,既要承受生活的贫困和学习的繁忙带来的压力,更要面对社团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很感谢爱心社的兄弟姐妹们,他们永远是我的坚强后盾和力量源泉。

    记得有次我感冒了,好一阵子的弱不禁风,一个朋友知道了,就帮我订了牛奶,然后告诉我那是他以前订的现在不想喝了。还有大家每次寒假返校,都会带来很多的家乡特产,一起分享。每次开学,大家都会互相推荐精彩的课堂,一起去旁听。在这里,大家都很努力地付出着,即使有矛盾,为了共同的目标大家也可以推心置腹地交流沟通。家和万事兴,正因如此,几年来爱心社才能够茁壮成长,才能够受到社会的关注,才能够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参与爱心事业。

    更感谢所有对爱心社关心和支持的有爱心的人们。学校领导给予了我们莫大的支持,专门给爱心社提供了办公室、电话和信箱;华师的师生是我们生存的土壤,每次捐衣捐物都非常踊跃;很多院系、班级甚至寝室都主动与我们进行联合资助……正是有了华师的博爱文化,才有了爱心社的欣欣向荣。圣兵精神“坦诚、坚韧、博爱、无私”也正是对华师百年精神“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继承与发扬。

    还有很多其他学校的朋友以及社会上的爱心人士,都给了我们无数的关心和帮助。记得有次我们在武汉亚贸广场开展“阳光行动”卖报纸,一个阿姨给了我一元钱,并且笑着说:“爱心社,我听说过的,你们做的很好!”一句小小的鼓励,一枚小小的硬币,在爱的天平上,它们都是无价的。

    2004年10月,我和创社人冯圣兵老师一起去安徽电视台《家人》栏目参加一次访谈节目。节目播出后,一位远在澳门的出家师傅看到了,专门来到武汉给了我们一笔捐赠。还有一位在广东佛山工作的好心人,每个月给我们寄一点钱,数目不多,但几年来从未间断。报纸上有关爱心慈善事业的新闻报道,她都会剪下来给我们……

    爱,是这个世界的根。

    天使哭了,灵动的羽翼折碎

    空燃的烈火在风中瑟瑟

    风扑面,筝掉线,黄沙万里变

    葵花向日

    我们永远记得

    那些善良的人们

    从不会消散在天边

    在爱心社里,遇到的好人真的太多太多了。

    宋阿姨是我最难忘的。

    她是我们学校的原校办主任,后来的校长助理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院长,是我们爱心社的创始人之一,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阿姨。然而,这么一个好人,在2005年7月25日因病离开了我们。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在外地没能参加她的追悼会送她最后一程,这成了我莫大的遗憾。记得离开学校的前几天,在图书馆前面遇见了宋阿姨。她还很高兴地鼓励我到工作岗位一定好好干,以后有机会一定要继续读书,并嘱咐我一定要经常和爱心社保持联系。没想到,那竟成了最后一面。我曾想过,在10周年的庆典上,我们要和宋阿姨一起回首爱心社的发展历程,因为她是我们爱心社的见证人。

    每次遇到她,她都是那么温和地笑着,像母亲一般问寒问暖。她对爱心社的关心和对那些学生的关怀常常让人感动。她总是认真地告诉我们,要尽心地去做好工作,要牢记社团的宗旨与社训,不要想着什么都做而什么也没做好。

    还记得曾经资助的一个学生因为学费问题而差点辍学,宋阿姨听说了,马上自己拿出了几百元钱帮她解了燃眉之急。她很担心那个学生,并打算发动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并让我们好好地安慰鼓励那个学生,一定要坚持读书。

    每次社团遇到困难,想到有宋阿姨像母亲一样在远方鼓励着我们,心里就暖暖的。

    爱心社的创社人冯圣兵老师在文章中这样回忆:“爱心社的每一任社长都受到了宋老师的热切关心,尤以我、韦庆功为甚。相识7年来,她对我个人的关照不计其数,难以尽述。这里只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大约是在1999年的冬季一个晚上,我在汉口代课还没有回校。恰恰她有事找我,知道了情况。可能出于对我身体的担心,她立即就给学院的胡书记打电话,批评她对我关心不够,以致冒着寒冷在外勤工俭学。我自小家境贫寒,父母为生计所迫,又没有文化,不善表达,难得处处关心到我。加以小学六年级就开始住校,家庭的温情关怀体会得很少。没想到上了大学,竟幸运地遇到宋老师,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所以后来每每听她自己讲起这件事,心里都充满感激和温暖,有种母爱的感觉。现在再想起来,只有无限的悲伤和惆怅。今生今世,还有人这样呵护我吗?韦庆功工作的事,她就没少操心。由于种种原因,韦庆功最终回到广西做了一名农村干部,生活很艰苦。她一直引以为憾,挂在心上。去世前几个月,我告诉她韦庆功可能到浙江公司去发展,她才感到释怀。”

    “不仅是对我和韦庆功等几任社长,就是对普通社员,宋老师也同样关怀备至。为了多接触和关心他们,她公布了自己的邮箱和电话,还多次安排座谈,开展调研。每年她至少要请大家吃一次饭,并且要尽量多的普通社员去,多点肉菜。其实,就是想了解大家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大家加顿餐。工作后,有两次我想请客,硬被她抢着买了单。想想这么多年,这么深的感情,竟然没请她吃上一顿饭,真是遗憾之极。”

    “有两次,我执意把从家乡带的一点土特产送给她,在半路上遇到她,请她自己拿回去。她见确实值不了几个钱,只是心意,才勉强收了。所以,交往这么多年,她家离学校这么近,我却从来没有去过。倒是听说姚威他们去过宋老师家,不过不是拜访,而是搬东西。宋老师听说爱心社要下乡,就让他们去搬平日积攒下来的旧衣物和书籍。同时,还把电脑送给社里做办公用。”

    “很多时候,宋老师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顺便到广埠屯菜场买菜。有时候,也步行。以她的身份,骑辆时髦的轻骑,或者搭别人的便车,是很容易的事,但她没有。我就无意中听她说过,由于她尊重车队司机,而不是以校办主任‘命令’他们,司机们也都尊敬她。在下班的路上,就经常有司机停下车要求送她回家,都被她谢绝了。在饮食上,宋老师也很注意节约。每次请我们吃饭,菜都尽量点得多少合适,万一有剩的,绝对要我们打包。我还观察到,她的办公室里几乎没有瓶装矿泉水,自己和客人喝的,都是白开水或茶水。”

    ……

    读着这些文字,眼前总是浮现出宋阿姨那温和的笑容,一幕幕划过脑海。

    不知道能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怀念与感激。我们唯有将这份温暖传递,做好我们该做的、能做的、想做的事,用我们的手去实现更多人的读书梦,用我们的心来唤醒人间的真情,也用我们的心来体味人间的真情,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想,宋阿姨一定是笑着走的,就像记忆中的一样。宋阿姨留给我们最后的话是让大家再接再厉,爱心之旅顺利归来。

    一路上我们都有来自天堂的祝福。

    永远……

    当幻想和现实面对时,

    总是很痛苦的。

    要么你被痛苦击倒,

    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

    大学里,除了寝室,我还有一个家——就是爱心社的办公室。

    在那里,我们曾经开过会,受过培训,在那里,我们熬过夜,流过眼泪……那里,记载了我太多的回忆。

    在办公室里,看到那些新社员充满期望的眼神,我都会感到一种信任的力量。为了不辜负这些信任,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从来没有停过步,更没有时间回头欣赏一下自己走过的脚印。我在大学里没有玩过游戏,没有打过牌,却一点也不后悔。

    很想把爱心当作一种事业,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无疑是太不现实了。2005年5月份发生了一件事情,像一根刺扎在我的心里,一辈子难忘。因为在对社团的定位与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爱心社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很大的冲击。那段时间我几乎没有休息过,每天想的都是如何去沟通,去为社团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最终的结果也不是很好,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在这种体制下的无奈与自己力量的渺小。

    那时,真的有点灰心。原以为做一件好事是很容易很快乐的事情,不管别人支持还是嘲讽,自己可以用心去做。现在突然发现,很多时候有一种无形的枷锁让你无法尽力,像在冰上跳舞,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就会踏破薄冰掉入深渊。

    又是一个炎热的暑假。闷热无比。

    期末考试,毕业实习,爱心之旅,奔走在武汉40℃的阳光下,却觉得一切都很飘渺。由于一次感冒,在校医院里打针,因为莫名其妙的过敏反应,我又昏了过去。医生的脸让我觉得好可怕,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挣扎着给社里的一个朋友打电话,告诉他要把社团好好地做下去。

    我想我并没有灰心,相信总有一天,风会吹走这些乌云,阳光会普照在大地上。

    我告诉自己和伙伴们,把这当作我们为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付出的代价吧,继续努力,坚持到底。

    我们不会放弃,我们永远追赶,永远怀念,永远感激。

    我们永远是我们。

    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我们就是这么站立着

    以纯洁凝视着纯洁

    以美丽感染着美丽

    空中有相挽的枝叶

    地下有相挽的根须

    我们就是这么站立着

    告诉过往的人生

    什么叫友谊和亲密

    你看着我我看者你

    我们就是这么站立着

    生活虽然拥挤

    拥挤也依然正直

    一直都觉得爱心社是一种奇迹,一群自身都处于弱势的学生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走到了一起,为了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努力着。在这里,大家像一家人一样,彼此关心着,鼓舞着。

    这份牵挂让我对华师有了更多的眷恋。正如一个并肩战斗了三年的战友所说:“我是先爱上了这里,才爱上华师的。”

    爱心社里曾经有很多高年级的朋友,用他们的经验教训指导着我们去适应大学生活。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他们的精神依然留存。我们有责任去跟那些新社员交流,有责任把这种相互帮助的精神传承下去。

    爱心社的信箱,是我跟大家交流的很好的一个平台。在这里,有大家对社团发展的思考,有大家对社里问题的讨论建议,也有大家的困惑迷惘。但是,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风雨交加,我们总会一起面对。

    很多信件我都保存着,喜欢这种被信任的感觉,真好。

    王强:

    你好!

    想了半天,还是直呼你的名字了。记得那次书展,我叫尚静叫“部长”,她对我说:“你别叫我‘部长’嘛!”其实,我不是有意要疏远距离的,只是你们在我心目中都是很高大的人,是书上说的那种大写的“人”,而我一向不习惯对我尊重的人直呼其名的,可如果叫姐姐、哥哥的,又觉得自己高攀了,所以常常觉得有些为难,以至于见了你们的面,只好笑一笑。

    这封信已经在我心里酝酿了好久,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让你知道。找你谈话吧,本人一向不善于表达,怕说不清楚,所以只好写信。虽然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你,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至少我不能马上得到答案。

    眼看一批新社员又要入社了,我突然觉得我害怕见到他们,因为惭愧,惭愧自己在爱心社呆了这么久却仍没平下那颗浮躁的心,惭愧自己没能给新社员们树立一个榜样。

    这次写信,是想告诉你,我想转部,想转到宣传部去,可以吗?

    我觉得我进爱心社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是没选对部门。当初想进外联部只是因为舍友也要进外联部,没想过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入社后,有些后悔,但是一直没敢说,我以为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好好努力没有什么干不成的。可现在,外联部的事务让我晕头转向,特别是负责电话卡和信封业务后,我和舍友(和我一起负责这项业务的)常常因为收账的问题而打“冷战”,这让我很苦恼,所以,我很想离开外联部,但又不知道这个决定可不可行。因为,如果我进了宣传部,那么所有的工作我又必须从头开始,而且,我对宣传方面虽然有浓厚的兴趣但没有多少技能,所以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上一次星期二的晚上,你们在办公室谈有关学习和爱心社的工作的处理问题,很遗憾我有课而没有参加。我是个没有自控能力的人,所以当初执意要进爱心社,还因想给自己找一些压力,让自己能充分利用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别再像高中那样读到毕业出来,回头看时,除了书本就再没有其他的了。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向大二靠近,我越来越觉得时间真是过得飞快,我老觉得自己有成堆的事情要做,而且总是做不完。没上课时,到图书馆去,没看几页书就一个下午了,做事效率好低,看看周围的人,都活得从从容容,有条不紊,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地方了。

    现在,我的脑子好乱,写不出清楚的话来。这周每个科目都要课堂测验了,周末还有普通话和《法基》考试,我又在担心了。爱心社里的事又没有解决,这会儿我还真希望自己有分身术呢。

    新社员要来了,我该留社或申请退社?我很惭愧地请求留社,我实在不知道我的这一请求带给爱心社的是好处还是坏处,但我还是很自私地希望爱心社能给我弥补缺憾的机会。

    祝天天快乐。

    外联部:×××

    2004.3.30.

    ×××:

    你好。

    谢谢你的信任和尊重。

    印象中你是个人如其名的女孩,文静秀气,没想到内心深处却如风吹池水。呵呵,思考得很深刻,这就说明你不是一个肤浅的人。至于是否直呼其名,无所谓的,相逢一笑,感觉很好。既然如此,我也就快言快语了。

    如果你觉得进入咱们的外联部是一个错误,那你能告诉我生活中你还有类似的错误吗,比如说高考时选择华师,选择现在的专业,甚至选某一门课,去某个食堂吃饭,andsoon。其实我觉得有时候这是个观念的问题,就好比围城一样,当你进去之后总想出来。很多时候并非围城中的风景不好,而是我们的眼睛甚至心灵蒙上了灰尘。如果我们一遇到困难就给自己找许多借口,给自己寻找一条退路,那么我们的人生之路会不会越来越窄呢?我们都说:“造就他人,实现自我。”所谓的“实现自我”除了满足自己的兴趣之外最重要的是突破自己,完善自我,当初选择外联部是一时冲动,可是现在应该有一些理性了吧,外联部的经历也许正是你突破自己峰回路转的机会。不要抱怨,没有不值得过的生活。

    Infact,你在外联部做得很好,尽管你一直觉得很“惭愧”。外联的兄弟姐妹们中,除了风风火火的,更多的是稳重踏实的人。你所做的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你所谓的烦恼其实只是目前遇到了一些小问题而已,不要逃避,即使选择离开也要把问题解决,不带一点遗憾离开。怕一个问题,就去研究它!比如你可以分析一下问题的原因,可以和其他朋友交流一下他们是如何处理的。当然,最重要的是和大家之间的交流。虽然你一直说你不善交流,其实你的文字告诉我你很善解人意,别人跟你聊天一定很快乐。其实有许多交流的机会的,如小组的讨论会,早上与大家一起跑步锻炼的时候,还有平时的工作中。

    看你的文字,能感受到你在生活中的思索与细心,但也能发现你在潜意识里有一种不是很积极的思想。“失败者的眼光专注在不可能做的事,到最后他们只看到什么都是没有可能的;思想积极的人,所想的都是可能的事,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做到的事上,所以往往能够心想事成”。如果你想了解你的思想,不妨先检查一下自己的生活。你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甚至健康都反映了你平日的潜意识思想。你老是觉得自己有成堆的事情要做,而且总是做不完,为什么不去想你已经做完的事情呢?把每天的计划在前一天入睡前写出来,睁开眼睛就投入到一天的“战斗”中去,“敌人”一个一个地消灭。换个角度,柳暗花明。

    大多数人花更多的时间去提负面的事,而不是正面的事,并且他们通常会为自己辩解:“我只是实话实说罢了。”事实上是你创造了那个现实。“为自己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时刻就在现在!”你既然发现了问题,为什么不去解决呢?

    至于去不去宣传部,我觉得最好弄明白是不是你自己的心态问题,如果是,即使在那里呆久了,会不会又觉得是个“错误”?对于宣传部你很有兴趣可是技能不够,在那里你也许能提高技能,可是目前最重要的是改变心态。你认为呢?每一个选择都要自己把握,就像大家吃饭时实行AA制,因为每个人都不能指望别人为自己的人生买单。

    对于学习和社里的事情,我认为要靠自己协调好。人要先做应该做的事情,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只是一群学生,所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都觉得没学到什么,但大学四年毕竟是一个很好的系统学习的机会,平时多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比如和自己在社里的工作结合起来。拿我自己来说,成绩并没有受到社里工作的影响,反而逐渐上升。“大学四年,就像一个容器,一个让你幸福或是伤感,令你充实或者空虚,令你厚重或者浅薄的容器,不管怎样,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人的一生,大学四年,在爱心社的一年,都是有限的。曾看到过这样的文字:“将军在鼓励自己的士兵时说:‘如果今天不拔出剑为自由而战的话,将来你拿什么给你的子孙后代?’今天宁可牺牲生命也要拔剑而战,这种勇敢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要让年轻时的经历支撑后面的岁月。”正如前任社长姚威所言:“爱心社的经历支撑了自己的考研旅途,甚至今后一生。”对我们每一个圣兵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你说“周围的人都活得有条不紊,从从容容”,而自己“是个没有自控能力的人”,这只是自己的一种错觉,说不定周围的人还在羡慕你,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活得充实而又自然。Nooneplanstofail,buteveryonefailstoplan.“大学里最重要的不是专业课程,而是宝贵的意识觉醒,开始懂得自主和自律,开始有了人生的方向。”

    很多人问我:“你总是说这里是个家,我怎么感觉不到呢?”我常常报之一笑。家到底是什么感觉呢?我们对家有感情是因为它给予了我们很多,可是现在爱心社却需要大家通过付出来经营。你付出多少,感情就有多深。一批批圣兵人把大学里最灿烂的时光留在爱心社里,于是渐渐有了家的感觉。

    你的烦恼在心底蕴藏了那么久,为什么不早点说出来或是和大家交流呢?“周围有很多人,有了悲伤不知可与谁说;有了喜悦,不知可与谁分享。大学四年,奔波忙碌,却发现身边只剩下陌生人”。在爱心社里,我们有一群肝胆相照、推心置腹的兄弟和姐妹,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

    心理专家荣格谈到团队精神,列出这样一个公式:I+We=FullyI。爱心社里,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串串的故事,每一个人的身上都闪烁着光芒,只有把自己融入进去,我们才能完善自己,甚至创造自己。“人们常常说这个人或那个人没有找到自我,但自我是不会被找到的,它应该被创造”。这是美国一个作家的话,其实挺有道理的。

    “时间真是过得飞快”,这其实就是一种危机感,或说未来感,人有了危机感,就能发掘自己的潜力,做到一些曾经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新的社员进来了,爱心社又注入了新的血液,这样社团才能发展。不管以前做得怎么样,一切从现在开始,Todayisthefirstdayoftherestlife.

    很多都是我大学里的感悟或是看书后的总结思考,如有不当之处请和我交流。

    祝天天开心!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

    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

    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生活的本质,也许就是不断地去经历各种体验。

    大学生活就这样飞快地进入尾声。对于大学,我只是路过。生活才是真正的大学。

    而对于爱心社,却是一个如此美丽的邂逅。从此,它成为我生活里的一部分,无法割舍。

    毕业前,校报开辟一个专栏,介绍华师男生风采——我想,如果没有爱心社,我是不可能被选择,不是因为爱心社,我也没什么值得报道。文章的题目叫《爱在灵魂深处》(华中师范大学校报记者赵记辉报道),与其说是对我个人的介绍,不如说是对所有圣兵人的描述。

    2004年7月11日,湖北武穴市大金镇,一个主题为“走近爱心社”的专题影展在这个鄂东小乡镇的一所中学里进行着,一群年轻的大学生正在忙碌地向当地的师生和父老乡亲们介绍着他们的学校和社团。这个社团就是曾获得“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的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而这次活动则是该社第四次“爱心之旅”的序幕。于是,圣兵爱心社现任社长也渐渐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他就是我校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2001级的王强。

    大学从这里开始

    找到王强并不难,爱心社是他最常去的地方,忙碌之余,他谈起了他和他的爱心社。第一眼看他并不觉得他怎么像个“社长”,没有高大,没有伟岸,似乎没有一点想象中的影子。但他憨厚的性格、朴实的作风、认真的做事风格和他的温和内敛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2002年3月在爱心社招收新社员时,还是大一的他拉了一个同学去报了名,结果他成了一个幸运者,加入了通讯部,负责和一个学生写信,从此开始了一个圣兵人的历程。

    进社后不久,他就跟随老社员参加了第二届“爱心之旅”,到英山走访了很多贫困学生。这次爱心之旅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当真正去到另外一个农村的陌生环境中,并且以大学生的眼光去观察那种生活时,他开始真正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在和老社员的交谈中,他发现自己的人生观在慢慢地改变,他给自己找到了新的定位。他说那个时候才是自己大学的真正开端。

    当一个人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便成了事业。为了发挥自己专业方面的优势,2002年10月,王强转到秘书处,担任秘书长。他笑着说爱心社已经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这个集体就是一个家,在里面有一种家的温暖,并且很感谢大家能够给他机会去成长。


上一页        返回书目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