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不可吝惜的热情

( 本章字数:6364)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大学校园里最鲜亮的一道风景,能够在意气风发的年龄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识、相知、相助、相惜,在成长的道路上分享彼此的成长真是人生一大快事。仔细想想,我对大学的憧憬就是从向往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和《在爱的名义下》那梦幻般的社团生活和蕴含着喜怒哀乐的激情青春开始的。一直相信社团是一个能让人美梦成真的地方,无论你的兴趣在旁人眼中是多么怪异另类,只要加入到社团中去,你就能惊喜地找到知己,找到可以分享的伙伴和可以交付真心的组织,这样的归属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我的兴趣十分广泛,因此也很乐于在不同的组织中投入自己多方面的热情,结交不同的朋友,追寻一个又一个希望得到别人肯定的梦想。有了多种多样的经历,大学生活才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能够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并且和朋友们一同投入去做,更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在自己占领的舞台上恣意地挥洒青春的激情;不用顾及别人的眼光,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向自己的梦想靠近——这就是年轻的特权。

    激情的学生会

    从小我就热衷于组织文艺活动,在中学期间我就有过表演、主持的经历。因此,在刚上大学参选学生会的时候会以文艺部为第一选择也就不足为奇了。起初我还因为学习上的目标不敢轻易报名参加活动,但是当我看见文艺部那几个阳光般灿烂、花朵般甜美的女孩子的时候,希望和她们一样的我马上就下定决心了。其实在参选的人当中,我的外形和才艺都不算特别出色,当我站上台演讲时,也没有马上引起当时的“领导们”的关注。但是在当主席提问“你说你喜欢唱歌,那么能不能现场给我们来一段”的时候,我没有像其他竞选者那样紧张或者犹豫一下,而是爽快地说:“好啊!就唱《听海》吧!”然后马上来了几句最高音。唱得好不好暂且不说,就凭那股毫不掩饰的大方和舍我其谁的气势,就把台下的听众们都给镇住了,结果当然是成功入选。其实这胆量和勇气都是练出来的,天知道我以前每次为了搞活动要怎样和老师据理力争,为了说动别人来参加节目脸皮变得有多厚,为了鼓励同伴自己先要多么无畏。

    不能不提迎新晚会。大一刚进入学生会时,我作为文艺部部委,就被委以重任:负责联络和通知新生中四个班的文艺委员;担任晚会主持人,并同另外三个新部委一起审查节目。这些工作看似平常实则非常琐碎,而且因为是第一次表现的机会,我们都铆足了劲积极工作。由于我同时还担任着班里的文艺委员,要给班里排演节目,因此在短短一周的准备时间里真是忙得脚不着地——应该很少有人的大学第一周是像我这样度过的吧。好在以前积累的经验都派上了用场,工作伙伴和同学们也都非常的配合(应该都很珍惜这第一次露脸的机会吧),我在迎新晚会期间的表现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学生会给我上的第一次课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尽管我成功地表演了自己参与的三个节目,编排了五个优秀的节目贡献给晚会,还出色地完成了主持的任务,但我并没有一点权利和理由可以为自己高兴,因为由于准备仓促、对场地不熟悉等原因,整场晚会中间事故频频,中断了两次;音响效果极差,节目的质量也体现不出来,满怀热情的观众们中途纷纷退场以示不满,总体反响和效果十分糟糕。晚会结束之后所有的工作人员情绪都很低落,老师也要求大家及时开会总结和检讨问题。确实,有很多客观原因限制了我们的工作,以后的几年学生会经历也验证了这一点,但我从中却得到了宝贵的教训: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一个人的表现好坏相对于整个组织的表现来说是微乎其微的;如果一场活动整体上是失败的,那么就算其中的某个人表现得再出色,也不会在观众心中留下分量,因此始终要记得从大局出发、为整体着想。另外,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别人是看不到的,而结局不好就否定了一切,因此每个人都要努力,确保整体的成功,才能体现个人的价值。同样一台活动,可能有的人参加完后抱怨几句、评价几句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了,但我却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这些收获也许是我在这方面能够表现出色的一个原因。

    之后的两届迎新晚会上我负责了更多的幕后工作,从节目筛选、主持人选拔到舞台布置、现场调控,我都能够游刃有余地安排和处理,为了让后来接手的同学少走弯路。在学生会同学的鼓励下,我开始撰写我多年文艺活动的经验总结,一部一万多字的《晚会职务说明书》就这样诞生了(如下)。不知它是否能给后来者们提供指导,但当我升入大四成为真正的观众坐在台下观看迎新晚会时,我觉得我可以放心地离开了。

    道具组(两人及其他)工作任务及人员安排:购置并准备好所有道具,演出前领取节目单及《灯光道具安排表》,提前到达后场核对所有物品是否备齐,并将置办情况随时报告给后台总监。开场后放下后台幕布,就座于后台入口旁。引导人员将演员带到后台,及时与演员沟通,请其核对《灯光道具安排表》并进行拿道具人员的分配和物品准备,如有演员自带道具应提前检查其准备情况,如有变动或其他要求要及时反映并尽力满足;表演中要注意力集中并分配好搬撤人员,道具出问题应随时准备撤换,总原则是:上台人数尽量少,人、物提前分配好,搬撤时机要抓到,脚步轻快出声小。演出间隙(如演员、主持人上场时、使用追灯或台上暗灯时)迅速上下台,不需专门黑灯花时间,以使晚会尽量紧凑;在后台要保持肃静,禁止任何人喧哗。

    ——摘自本人所写学生会工作指导手册

    《晚会职务说明书》

    不能不提的还有Heart&Music情歌大赛。如果说大学里哪种活动能从整体上反映一个学生会的水平,那一定就是文艺晚会,因为它非常需要各部门的密切沟通和高效率合作;如果说哪一类文艺晚会是最难办最考验工作人员的能力的,那就是歌手大赛,因为它太常见了,形式又非常固定单一,很难突破旧模式和办出新意;如果说有哪一场歌手大赛能给我、我们整届学生会乃至整个校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它的影响力甚至能够跨越校园,创下连办三届、场场火爆、总报名人数达到700多人的空前纪录,并且能让很多观众形成观赏习惯的,那就是我们学院的品牌Heart&Music情歌大赛了。在大学短短的四年里能亲见一场赛事的萌芽、发展过程,并且切身参与而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是我难得的幸运。

    温暖的广播台

    广播台和其他团体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没有学生会那样“论资排辈”的等级制度,而是按照人员的工作——播音员或者编辑分编为不同的节目组,大家各自有值班的时间和负责的节目;虽然也有台长、播音部部长、编辑部部长等岗位,但实际上大家都是在老师的直接领导之下。

    做播音员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在初中的时候我曾被学校的广播台拒之门外,因此大学入校时考广播台也是鼓足了勇气,觉得应该在大学里尝试一下,无论成败都不会后悔。到了面试的时候看到广播台狭窄的楼道里到处站满了拿着稿子在大声朗读的学生,我反而不怕了,心想就当是凑个热闹吧。拿到稿件我就模仿电视里那些新闻主播的腔调念了起来,没想到居然一路顺利闯过几关,直到进台的第一次大会上,还有老播音员评论说:“你的声音我们第一次听到就决定要了!”我居然得到前辈和老师这样的评价,当时就感激涕零,决定把自己奉献给“高校广播事业”了——看来,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别人的认同还是很重要的,广播台的欣然接纳让我的自信心增加了不少。

    也许不是人人都有好的机遇能够进入广播台这样的团体,但是我想每个年轻人都应该通过至少一个团队组织学到一些对于人生很有意义的东西,就像广播台教给我的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专业与实力是立足的根本。很多的社团招收会员只要求有热情、感兴趣就行,而广播台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对成员都有一些硬件的专业化要求,这也是所有广播台成员为之感到骄傲的一个原因。刚进台的时候,我自认为有标准的普通话和清脆的声音,就能够胜任播音员的工作,因此还对台里的新播音员培训不以为然。可是在第一次培训时,听到前辈们纯正的发音、自然的语音语调和饱含着感情又娓娓道来的朗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差距。为了早日达到他们的水平,早日成为一个合格的播音员,我也开始把播音当作一项事业来认真学习和琢磨:上学路上大声朗读练习气息,随身带着笔记本记录生字、生词,还一口气背下了几十条绕口令。经过长期的训练和播音实践的锻炼,我也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业务水平的优秀播音员了,当有同学评价我的节目越来越好听时,我感到了由衷的欣慰。

    竞争,在如今的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在广播台我就第一次体会到竞争、淘汰的残酷。当初和我一起进台的有6个新播音员,老师很早就告诉我们最终不会全部录用,只有很快能够上手、表现好的才能留下。我感到了危机和无形的压力,如果中途出局那就太丢脸了。可是同期有的同学由于兴趣、时间安排和投入程度等多方面的原因,最终主动放弃了这条路;还有的同学尽管非常认真,但是由于先天条件或者悟性不足,最终也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只能含着眼泪离开。能够留下来,我一方面感到非常幸运,一方面也认识到是自己的努力起到了关键作用。遗憾的是,很多同学几年里因为没有感觉到切身的压力,学习、生活都比较盲目,浑浑噩噩,可能要到毕业时见识到招聘会的人头攒动或走进考研班的人山人海时才会悔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广播台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倾诉渠道,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方式来诉说心里的喜怒哀乐。每当编辑最新的电影资讯时,我都会把自己的观影感受融入文字里,因为我相信听众能感受到我的真诚,获知我的想法;每当坐在直播间里,打开话筒开始播放节目的时候,我都会感到心中无限舒畅,我相信听节目的人能感受到我嘴角的笑意,能和我进行最坦率的交流。如果人人都认识到心理沟通的意义,可能大学校园里很多由于心理原因引发的惨剧就不会发生了。

    热爱的合唱团

    我们的合唱团从来不是一个正式的组织,只是为了参加每年11月学校的金秋艺术节而临时组队,主要是从新生中抽取力量——有时甚至要以强制的方式——紧锣密鼓排练一个月,合唱比赛完后就自行解散,大家也要赶紧补课迎接考试了。在这样一个“一切为了比赛”的临时班子中,能使每个成员坚持几十天枯燥又没有回报的训练的决定性力量,就是对合唱的热爱和为集体争光的荣誉感了。

    大一时作为学生会文艺部的成员,我自然地加入到合唱排练中。虽说高中时也组织过班级参加学校的合唱大赛,但在大学里见识到的正规的排练组织、专业的发声指挥、老师的精辟指导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冲击,不仅让我收获良多,更对合唱产生了比赛以外的兴趣——这简直为我的三年合唱生涯埋下了最好的伏笔。学院的人力、物力投入已经令人暗暗惊叹,而真正到了比赛场地,各个学院合唱团盛大的规模,招展的旗帜和一流的水平让我这个一向自诩大胆的丫头都有几分胆怯了。这个时候,集体的凝聚力和荣誉感油然而生,不夸张地说,在那个时候才真正感受到运动员们常说的“为国争光”,一点都不假。和同伴们身着盛装站在台上,当台下拉拉队的喝彩声响起时,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了,因为已经淹没在几十个人和谐的声浪里;但是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全身的颤抖和眼中的热泪,这种精神的震撼就是对自己辛苦训练的最好回报。

    第二年我成为合唱团的负责人,在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新成员的同时,我更希望所有人能和我一样是因为那份最原始的热爱和最真挚的感动而投入到训练中去的,而不是因为一些功利的原因,所以我最常对团员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在歌唱中寻找乐趣”。很欣慰,大家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大三时学校没有举办合唱大赛,我们就把舞台搬到了女生文化节上。这是真正没有比赛压力,只有歌唱乐趣的一段经历。一群同样喜欢合唱的女孩子,在空旷的顶楼围成圈练习发声,在偏僻的角落手拉手排练队形,在狭小的琴行里旁若无人地训练和声……套用时下的流行词汇,这就是一群想唱就唱、就是爱唱的“超级女声”啊。当我们并肩站在舞台上时,默契的眼神和相互欣赏的微笑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离开学生会后,本以为我和合唱团的缘分就到此为止了,没想到在大四保研后的又一个“金秋”,我在学院的召唤下,又将这股歌唱的洪流推到了风口浪尖,并且与低我三级的学弟、学妹们一起见证了我们学院合唱团历史性的巅峰时刻——全校一等奖。经历了两年的磨练,我已经懂得不能靠磨时间来提高训练效果,每天限时定量的排练成了高质高效的保证;我把得失心放得更轻,反而使所有的成员更有斗志地投入到热爱的训练中;面对着新生们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我也再不像以前一样情急的时候就会批评或者板起面孔,平心静气的说理和推心置腹的交流反而让这些“孩子们”对我更加信服,就算经历“地狱式”排练也不会在心理留下阴影——我的的确确成长了。

    合唱团见证了我的奋斗和努力,光荣和梦想,失败和成长。我常想,如果四年的大学中没有认真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没有和朋友们并肩战斗和克服困难,那么我认为这样的大学、这样的青春是不完整的。

    大学中的精彩无处不在,只要心中有梦想,只要勇敢地去追寻,就会在不同的天空有不同的收获。时至今日,我被问及最多的不是在学生会、广播台或者合唱团、班集体做事的收获,也不是在社会实践道路上的见闻和体会(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详述),而是下面这个问题:

    记:学姐,你学习好,院团工作也做得好,你是怎样做到学习与工作的合理协调的呢?

    汪:首先,学习是首要的,重心也应该放在学习上,学习搞不好,搞别的工作的热情也不会很高。其次,要权衡一下你要做的各种事情在该段时间里,谁轻?谁重?要是那天的工作、活动占去了学习的时间,一定要在工作、活动结束后,把落下的学习和作业补起来。不要只搞工作活动,而把学习丢在一边,那样会得不偿失;也不要只是注重学习,而不参加活动,那样大学生活也不会很有意义,也难以谈上精彩二字。在学习时,社团的工作就不要去想了,做活动时就专心地去做,要真正地把两者分开。这样既保证了学习,又不影响工作和活动。


上一页        返回书目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