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代

( 本章字数:15868)



    学生工作

    一直都觉得学习是学生神圣的天职,而学生干部的情结也一直挥之不去,还听人说恋爱是大学生涯的必修课,所以学习、学生工作和谈恋爱成为我进入大学之前就设想好的大事。

    我觉得首先要抓住时机的就是学生工作。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就盘算着早点到学校,早点适应环境,早点获得老师的信任,争取成为年级的临时负责人。只要抓住这个先机,大学的“仕途”应该就能够很顺利地走上正轨了吧。但是来到武汉之后,算盘却全被自己打乱了。我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松散、拖拉、终日闲逛;第一次年级大会上我就没有抓住这“非常机会”发表任何言论;班级临时负责人也从没有想过要争取;军训23天时间里,只有7天出现在训练场上,给予同学们的是一个非常懒散的印象。军训结束后的班干部选举也没有参加,一方面对这点芝麻小官不感兴趣,更大的原因在于我根本没有把握。后来干脆连院团学联干部的竞选也没有参与,校学生会的招新倒是参与了,我竟然被刷下来了!!!校报记者团的竞选也在第二轮中被刷了下来。

    当然我也不可能沉于寂寞,后来独辟蹊径进了一个学生网络创业团队。其实当时我对互联网的接触也不多,仅仅依靠入学军训时当“逃兵”跑去上网时积累的简单经验,所以能够进入当时华中科技大学最具实力的学生创业团队,我觉得自己还挺幸运的。团队负责人因为出色的网页设计技术,也曾经是校园里叱咤风云的人物。不过当时已经是网络创业的寒冬了,基本上所有的投资都有风险。我在团队的主要工作就是参与团队门户网站内容更新和宣传,具体地说就是复制其他网站的内容,粘贴到我们的网站上去,或者到全国各大高校BBS上面“灌水”,向大家推荐我们的网站。高峰时期,我曾经拥有全国近50所高校的BBS账号。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保持着几乎每天都要上网的习惯。直到现在,24小时没有上网对我来说也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即使是在旅行的途中,也会抽时间到附近的网吧上网。上网就和吃饭、睡觉一样,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当然,我上网的目的和很多人都不大一样,从来不玩网络游戏,也很少看电影或者听音乐,上网一般就为了浏览网页,获取各方面的资讯,特别是最关注的财经和商业方面的资讯。创业团队的工作经历对我的大学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恰逢当时“武汉·中国光谷”的概念炒得非常火热,因此我在当时还立下了这样的鸿鹄之志——为祖国健康地工作30年,为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奋斗10年!!!当然后来是世异时移,我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

    在创业团队工作期间,我还有幸参加了第三届“挑战杯”天堂硅谷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在我当时看来是一件非常激动人心的事情。因为这是教育部、科技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联合组织的全国性的赛事,参与这个比赛项目的其他团队成员大都是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他们过去都曾经在学校有过非常显赫的经历,只有我是大一的新人;而且凭借团队负责人的辉煌资历和在团委方面的关系,我们的创业计划书是不用参与校内角逐就可以直接进入湖北省的复赛的。这让我体会到了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里做事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虽然当时我并不具备多少创业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过好歹也基本参与了创业计划书编写的全过程。我们的计划书最后获得了国家银奖,虽然因为参与人数较多,我的资历太浅,最后也没有能够从中获得一丁点荣誉,但我不会忘记编写计划书那异常紧张和充实的一周。我始终相信,经历本身就是财富,不需要纸质的东西来证明。

    参与创业计划大赛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收获,就是认识了校广告协会的负责人,一个非常有为的同龄人。他除了担任广告协会会长外,还担任着其他几个社团的重要职位,他同时还是院团学联副主席,不过让我最佩服的是他超前的商业意识。在“拉赞助”和“学生赚钱”这个领域,他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同龄人的前面。认识他,就好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宽广的商业世界——原来学生时代也可以赚钱!后来,协会由我接手。作为协会负责人,我有了和其他社团负责人对话的对等的地位和机会。而广告协会对于我大学生涯的更大意义在于,“经营协会”的思维与实践为我走遍中国的旅行计划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大学的学生社团中,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比较悠久、规模比较大和运作比较规范的社团,这类社团受学校或者学院方面的管制较为严厉;另一类是规模较小,受到管制相对宽松的社团,这类社团的负责人有比较大的施展空间。在我接手广告协会的时候,虽然协会笼罩着校“十佳社团”的光环,但是也犹如一张白纸,如何描绘,全靠自己。

    当时我觉得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分析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和市场需求。

    高校广告受众的特点是要直面分析的第一个问题。

    ①受众的高同质性

    高校广告的目标受众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其中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无论从人数还是从其信息来源的侧重点来看,毫无疑问是这群人中绝对的主体。他们有相近的年龄,有相同的教育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的经历。他们乐于接受信息和追求新奇事物,是社会中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同时,他们的消费意识也处在同龄人的前端。这种高同质性能使企业的广告更具针对性,能更有效地锁定目标受众。

    ②受众的高素质

    高校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受过很系统的高等教育,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所以,他们能理解广告存在的合理性和其对于社会的价值。因此,他们对广告的抵触情绪较少,能够善意地对待广告传递信息的形式和手法。同时,他们对广告内容的理解能力是一般社会公众所无法比拟的。对于高品味的广告,高校绝对是一个好的“用武之地”。但如果广告太肤浅,创意太过平庸,则无法期望在这群人的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

    ③受众的群体性

    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一种群体意识,有较强的归属感,在消费上尤为如此。一方面是同学间有意识的互相模仿,在消费上互相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信息的高度共享——同学间的互相传播的连锁效应能极大地强化企业的广告效果,但负面传播的影响也将变得广泛而难以控制。

    ④战略性

    高校里的学生是未来的工程师、经理人和公务员……良好的教育背景注定他们在未来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无论作为未来企业的决策者、政府意识的执行者,还是作为普通的消费者,他们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将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能否在这群人心中建立起良好的形象将关系到未来的利益和发展。

    ⑤成本低

    相对于社会上的大众媒体,高校中广告的投入成本是很低的,特别在开发的初期更是如此,而广告效果不一定会逊于大众媒体。所以开发高校中的媒体和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内存在各种媒体,其传播效果并不比大众媒体逊色:

    ①校园报纸

    校园报纸是校园内最重要的平面媒体,在校园生活中享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担负着宣传学校政策、校园动态、反映学生生活的责任。但由于资金的限制,校园报纸无法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在内容和版式上进行较大的改进和创新,制作质量普遍不高。在报刊五花八门,内容多姿多彩的今天,显然无法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其影响力也大打折扣。但作为校园内部的主力媒体,校园报纸的优势也是明显的。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了解他们的兴趣和好恶。因为报纸的编辑、采编和撰稿人大多本身就是学生。一些优秀的校园报纸完全可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全部或部分引入商业运作模式,创新版面,开辟新栏目,积极发展其广告业务,从而打开新的资金渠道,解决资金问题。这必将极大地促进校园报纸的编辑们改善自身的工作,丰富报纸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可读性强的信息源。

    ②杂志

    我校的很多社团组织都有自己的杂志。充分利用其广告资源,也是这些社团走向壮大发展的一条路。钱是一种收获,而引入市场经济中商业杂志的办刊思想和经济意识是更大的收获。

    ③广播

    校园广播站几乎是各大高校必备的传播媒体。它不同于大众广播,其听众几乎没有选台的权利,只有听与不听的权利。其内容大多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发布的消息都与学生相关。引入商业的运作模式,不但能解决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激发广播站的活力。华中科技大学喻园广播台在引入商业广告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很多学生组织的前面。“我的地盘听我的”、“海纳百川,有业乃成”、“天天扬子江,鲜纯有保障”等广告语在喻园已是耳熟能详。

    ④网络

    网络广告具有传播范围广、交互性强、针对性明确、受众数量可准确统计、灵活、成本低、感官性强等特点。华中科技大学是全国网络环境最好的高校之一,上网对于学生已如看书一样普遍。我校的华中大在线、醉晚亭等网站,其每天的访问人数甚至可以和某些商业网站相媲美,白云黄鹤BBS的在线人数也是节节攀高,办得有声有色。在网络广告日益崛起的今天,这些网站的商业价值同样是不可限量的。如果说校园中的其他媒体是地方性的、局部性的话,这些网站便是面向全国甚至世界的宣传栏。它们担负宣传学校的形象的重任,同样也可顺带宣传愿意出钱的企业的形象及其产品。而借高等学府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广告和产品广告所具的说服性和可信度是专业媒体没有的。

    ⑤情景短剧

    情景短剧简称DV,是近年来随互联网的普及而迅速在高校中传播的新事物。其中最典型的要算《清华夜话》,自从出现在互联网上,就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点击下载率,并成为各高校BBS上的热门话题。情景短剧几乎成为展示反映高校生活、展示高校形象的最便捷的方式。受此影响,一些高校学子开始踊跃制作情景短剧作品,优秀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拍摄手法、情节等毫不逊色于《清华夜话》。我们学校也出现了起点工作室之类的团队,拍摄了《办个公司》、《秋日迷茫》、《整顿自习》等短片,但由于设备、资金等方面原因,质量普遍不高,流传不远。如果能够引进商业运作,加入贴片广告,就能够缓解资金问题,提高短片质量,扩大影响范围。特别是和越来越热门的Podcast结合起来,DV短片将有更宽广的商业空间。

    ⑥学生活动冠名权

    莘莘学子们早已懂得如何利用广告的宣传效应为开展活动拉赞助、酬集资金。我们学校的十大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足球比赛的冠名权早已是某些企业的囊中之物了。“艳阳天杯”“五四”革命歌曲合唱比赛、“摩托罗拉杯”华中科技大学首届户外运动挑战赛、“LG未来窗杯”研究生“一二·九”合唱比赛、“华润·行吟阁杯”足球比赛、“动感地带”首届特色团日等活动即是其中校企合作的经典力作。还有校内的众多学生社团,也可以把协会经过包装后将“协会冠名权”卖给外面的公司,与这些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由该公司给该协会提供长期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这也是实现协会长足发展的通天捷径。

    其实很多商家早已看好高校的广告潜力。如在高校的卫生间中很常见的“来也匆匆,去也冲冲”、“**泰制药,专心治痔”的广告语早已是深入人心;中国移动“动感地带”的公益广告牌子在我校很多教学楼已随处可见。还有许多企业自制的贴在学生寝室门上的留言袋,方便学子们的同时推销了自己。而直邮广告、海报、传单在高校中更是铺天盖地。

    当时我分析了高校广告受众具有高同质性、高素质、群体性和开发成本低等特点,也发现华中科大作为一所全国规模、水平一流的高校,具有高水平的报纸、杂志、网络和广播等媒体资源,每个学期学生会、研究生会,以及30多个院系和近100个学生社团,也会开展很多各色各样、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很多企业也想进入校园,通过各种途径,推广企业产品、品牌以及潜在客户资源的开拓。在这个背景下,我提出了“引进商业赞助资源,促进学生活动开展”的想法,开始了“经营社团”的探索和实践。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通过努力、主动的意识以及准确的商业判断,我为学校多项学生活动争取来商业赞助,合作过的客户有武汉华兴电脑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湖北文都教育培训中心、Intel(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武汉办事处、湖北省中国青年旅行社、《中国计算机报》湖北办事处、LG电子武汉IT营业部、武汉汉网高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彩虹皇旗资讯有限公司武汉办事处、武汉相互广告有限公司等。在为多个院系和学生组织筹集到活动经费的同时,也为自己筹集到了旅行经费。我不否认其中有利用学校资源和规则漏洞为个人渔利的成分,但我确实开拓了一个领域,创造了一个多赢的局面。

    印象最深的一个活动是“校园手机文化节”,虽然这个活动最终因为“非典”的到来,学校取消所有大型活动而功亏一篑,胎死腹中。不过这个由我个人独立策划的方案至今仍值得津津乐道。

    那是在2003年初,正值国产手机全面超越洋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之际,也正值中国移动推出针对年轻人的全新品牌“动感地带”,中国联通推出“联通无限”,中国电信也即将在武汉推出小灵通业务的时候,可谓群雄逐鹿,大学校园市场是各巨头必争之地。举办校园手机文化节,正是为企业与高校构建一个沟通的平台,让手机厂商、经销商、移动网络运营商和内容服务提供商走进校园,在校园进行品牌宣传、产品推广、企业文化传播以及对企业潜在客户资源的开拓,同时也通过举办这个活动,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手机知识,以便健康消费。

    而当时本人同时身兼校广告协会会长、校社团联合会外联部部长和研究生会公关部副部长三个职位,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联合三个学生组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举办一个大型的学生活动。为此策划的校园手机文化节系列活动,包括:

    系列活动一,校园手机论坛,用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在武汉通信领域的知名人士,举办几个有关手机方面热点问题的讲座,同时可以对主讲的企业进行深入的企业文化。

    系列活动二,武汉高校学生手机消费倾向有奖调查暨武汉高校学生最喜爱的手机评选,此调查基于目前移动通信终端市场的现状而设,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帮助业内人士及消费者更清楚地了解手机市场目前的发展特点与趋势,促进手机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系列活动三,校园手机展,邀请几家手机厂商或者经销商进入校园开展手机展示活动;让手机厂商有机会向大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最新产品;同时向手机厂商收取的展位费也可以成为活动的重要收入来源。

    为了让整个手机文化节能够深入人心,我也准备了一个整合广告传播方案,动用各方资源,全面利用传单、海报、展板、电子显示屏、横幅、校园网站、校园广告和校园BBS等手段,多层次、高频率宣传活动。

    总之,整个方案堪称完美,得到各方好评;我也摩拳擦掌,下定决心,不仅要把这个活动办成华中科技大学当年最好的学生活动,也要办成华中科技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能够赢利的学生活动,一举转变大家一直以来认为举办学生活动就是花钱的观念,也让各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们看到,搞学生活动也是可以赚钱的。因为根据详细测算和市场分析,赞助收入是能够远远大于活动支出的。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最关键的拉赞助了。“活动冠名权”是最值钱的一块,找到活动冠名单位就已经算成功了一半了。而在当时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几大巨头中,无疑中国移动新近推出的“动感地带”品牌最为合适,一方面这是一个非常切合学生消费的品牌,另一方面中国移动为了推广这个品牌,有数以亿计的市场预算要投放在各种媒体上和各种市场推广活动上,大学校园是最重要的广告战场之一。后来我与中国移动广告代理商的接触,证实了当初的分析,几轮相互了解和谈判后,初步达成了冠名意向。剩下的工作就是寻找手机厂商的加盟了。

    后来发现手机厂商众多,各大厂商营销方式、销售渠道、目标客户都不大一致,单凭几个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分析和联系一个个手机厂商或者代理商是行不通的。期间受到的打击和挫折不小,挫折之后的结论是:必须把这项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广告公司或者展会策划公司!

    正当我忙于寻找合适的广告公司作为手机文化节全面合作伙伴之际,“噩耗”却传来了,“非典”席卷全国,校园自然不能例外。学校先是禁止机动车出入,然后禁止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再禁止本校人员随便进出校园,最后决定停止所有大型学生活动……一个比一个严厉的预防“非典”措施下达!

    校园手机文化节就这样胎死腹中。

    在学生工作经历中,研究生会是我个人服务时间最长的一个组织。我是大一下学期加入研究生会的,谁料在里边一呆就是五个学期,先后在科技部、公关部和策划部做事,总共历经三任研究生会主席,无愧于“三朝元老”的称号了。作为研究生会里面的本科生,我有机会认识到一批很优秀的人物。他们一般都在本科生阶段就有丰富和耀眼的经历,有些还有实际工作经验。研究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与本科生是完全不一样的。总之,在他们身上,有太多地方值得我学习了。毋庸置疑,研究生的学生组织要比本科生的学生组织要高一个层次,运作更为规范,经费也更为充足。站得更高,当然可以看得更远了。舞台足够宽广,我可以尽情挥舞。

    社团联合会也留下了我奋斗的身影。作为众多社团上级管理机构的外联部长,我的工作通俗地说就是“外联”了,专业地说,是“沟通”。我一直都认为,“沟通是可以创造价值的”。沟通对于组织的重要性不需赘述,对个人成长的帮助也是巨大的。和商业伙伴的沟通,和兄弟组织的沟通,和下属社团的沟通,和兄弟院校社团联合会的沟通……都是和人的沟通。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和每一个人交流,都好像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透过每扇窗,都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

    学习

    因为学生工作花费了我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整个大学都过得很忙碌。我没有体验过传说中的大学的“迷茫”。正是因为这几段学生工作经历,让我对大学有了自己的体会。

    第一,大学阶段是个人独立人格成型的阶段。进入大学以后的第一感觉是大学的自由气氛。当时班主任是大二的学姐,辅导员是大四的师兄。他们的职责主要是让我们尽快实现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提供帮助与咨询,我们之间绝非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因此有同学夸张地说:大学四年,只要你不违反法律与校规,几乎没有人可以约束你的行动,只有自己能约束自己。获得自由意味着要学会自立。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都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空闲时间怎么过,学习时间怎么安排,这得自己把握;平时碰到的大小问题,主要靠自己解决;大学四年应该怎么过,得靠自己来筹划与设想……通过这一系列的日常小事,我学会了思考,懂得了自立,因此属于个人性格里边本质的东西将在大学的时候基本形成。做事风格、处事方式、思维习惯等等莫不如此。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母,来到一切大小事情基本上由自己决定的大学,经过几年的成长,应该基本定型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取向,应该具备。

    第二,学习能力应该是大学里要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大学以后,很少会有人手把手地教你怎么学习,也不会有人强迫你去上课和做笔记,唯一的压力是,如果你不去考试或者考试不及格,你必须去重修,交重修费,如果仍然没能及格,你可能就失去了获得学位的资格。一切的学习基本上都是靠自觉,而更多的时间是靠自学。

    谈到学习,其实我真正花在专业课程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多,花了很多时间旅行,花了很多时间在学生工作上,也花了很多时间在电脑前,因此,“学在华中大”的美誉基本上和我没关系;整个大学四年我基本上都没把专业学习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偶尔会为了学生工作或者外出旅行逃课,极少主动上自习,大二以后就基本没有上过图书馆了;虽然学习的专业是法学,但是案头上却堆满商业书籍和期刊,广告、财经、地产、管理和旅行等方面的都有,唯独法学专业方面的课外书籍则基本没有买过。不过我的学习成绩却还算可以,至少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好。英语也顺利地通过了四、六级,计算机二级考试也没花什么代价就通过了。大三的时候,还拿到了法学院三等奖学金、校团委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和研究生院“服务之星”奖学金。

    在此,我并不是背离了高中时代就树立的“学生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的初衷,而是我觉得大学时代应该强调的是广义上的学习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学生社团的工作经历则让我们更早地学会了做人与处世;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对于获取信息的重要性与即时性,已经不是报刊、广播、电视或者课堂能够企及的了;“行万里路”的意义是不次于“读万卷书”的,感受各地风土人情,看不同的景,接触不同的人,都是学习与收获。

    旅行

    大学的第一次远行,是大一实习结束后的8月下旬。不为别的,在家里闷了18年,在武汉闷了1年,累计在1561/1562次列车上闷了60多个小时,就想到祖国经济最活跃的地方走走转转,感受一下那边的商品经济的氛围。本来目的地只有广州和深圳的,后来连顺德、中山和珠海也溜达了一圈。

    在珠三角的见闻令我震撼。首站广州的商品专业市场就让我大开眼界,天河路电脑一条街、海印电器城、北京路小商品批发街、三元里小商品批发市场、华林玉器专业街、中国邮票钱币交易中心、流花服装批发市场、北京路步行街、上下九步行街、一德路商品集散中心……都留下了我的身影,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武汉与广州的巨大经济差距;中山市古镇的灯饰产品、小榄镇的五金制品、东莞厚街的家具、虎门镇的服装,顺德伦教的木工机械、乐从的家具和北滘、桂洲、容奇等镇的小家电等让我看到了产业集群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假期归来,我下定决心,下一个暑假,我要考察中国经济的另一个引擎——长江三角洲。

    对于旅行,我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特点,它们可以说是我大学四年中的重要收获。

    ①用商人的眼光审视所到之处

    我觉得,闲适的游山逛水应该是事业有成以后的事情,在学生阶段,旅行的意义在于了解社会、积累人生的阅历。我的旅行视角和其他人也不大一样,我是“嗅着财富的味道去旅行”。

    每到一个城市,我最喜欢做的有两件事情:登上整个城市的制高点鸟瞰城市;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示厅。参观城市规划,是为了了解整个城市的布局和发展方向,然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该城市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状况。登高远眺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喜好。我的目的很简单,站得更高,才能够看得更远,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站在中国最高的金茂大厦88层上俯瞰上海,俯视黄浦江畔的百年外滩,有一种大浪淘沙,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感觉。

    到达一个陌生的城市后,我还有两件必须要做的事情:买一张当地的地图,逛一逛当地有名的商业街和各类市场。因此,每次旅行之前,我要尽可能广泛地收集目标地的城市信息和经济资料,下车后按图索骥,直奔重要的贸易区、商品集散地或是高新科技园区。在繁华都市中行走时,也不忘观察当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脑袋里随时揣着两个问号:当地的人靠什么赚钱?假如自己有100万,能够在当地做什么生意?

    在旅行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人和事,经常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

    游长江三峡时,我参观了一些移民搬迁的新城市,如秭归、巫山,脑子里面就开始琢磨“这里除了发展旅游业,还能够经营些什么”?在浙江义乌,我参观了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看到这个弹丸之地云集着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客商和几千家经营外贸的公司,城市中弥漫着浓浓的英语气息,就想,如果在这里投资一家做英语培训的公司,一定能赚钱;在深圳,我看到大量的打工者涌进城市,办一个“求职小屋”,一定会很受欢迎;在广州,我还掏钱参加了一个商业地产方面的高峰论坛,聆听了龙永图及国内商业地产领域的巨头的演讲,了解了当前地产业的最新趋势;在太原,我有意识地找当地人了解投资煤矿的政策和手续,发现这是一个外地人不太容易进入的行业;在宁波,导游小妹妹说,连她外婆都在嚷着要炒房,那更加刺激了我从商的欲望。至于上海,我觉得只呆一天两天不足以深入了解这个城市的,于是事先联系了一家公司,在那里打了一个月的工,周末双休的时候,就近去游历了苏州、周庄等地方。

    ②我为什么能够纵横中国

    其实大学入学之初,我是压根儿也没能够想到有机会游历全国的。

    任何一次旅行的条件,无非就是时间、精力、费用等要素。当然首先要有想法,有兴趣,心动以后才可能有行动。想都不敢想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实现梦想的那一天的。

    首先,时间相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充裕的,每年寒假、暑假、“五一”和国庆,累计下来假期不短,问题是,你是否愿意放弃一些东西,而选择出去走走转转。任何选择都是有得必有失的。在我看来,行万里路的意义,决不亚于读万卷书。而学生时代的假期,是进入社会以后绝对不可能奢望的。所以我选择了尽量利用假期,走遍祖国的繁华都市、乡村田野。

    其次是精力,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为了尽可能走更多的地方,也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即将到达的地方,我基本上每次出行都是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效率、快节奏地游历很多地方,这对体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习惯了校园和家庭安逸生活的人,是很难适应的。

    第三是费用问题。大部分同学都来自普通家庭,不大可能以旅行的名义向家里寻求费用上的支持。我也不例外,我就从来没有以旅行的名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只能通过其他途径筹集经费。对学生来说,奖学金应该是其中一条捷径。大学几年里,我也确实拿了一些奖学金,不过这只是杯水车薪;大部分的旅行经费,来源于为学校学生活动获取商业赞助而获得的相应的报酬。这个过程是充满曲折和艰辛的,但是只要运作得好的话,也是可以有丰厚收入的。当然,我也碰到过假期即将来临,出行计划业已做好,但是囊中空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借钱旅行。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了。因为时间是不等人的,要想等到有钱又有时间的机会不容易。所以我决定用有限的钱走更多的地方。

    在我看来旅行既是一种投资,就得有成本控制。因此,在每次出游前,我要花费一番功夫来做线路设计,要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金钱,尽可能地走访更多的地方,积累更多的阅历。

    为了尽可能地节俭游历费用,每次旅行我都会选择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选定一块区域,然后一次走完这个区域内的所有目标,而且尽量不走回头路。在参加了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课程以后,我甚至把项目管理的方法用来规划行程——行前做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然后做出旅行时间和费用预算,以及旅行过程中的计划实施、时间控制、费用控制等。刚开始的时候,计划难免会有所疏漏,但随着经验的丰富,旅行的效率越来越高。

    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想深入地了解当地情况,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在当地找人做自己的向导。于是,每去一个地方,我总会事先联系在那边读书的同学、朋友或者亲戚,即使以前并不熟悉的同学,在异乡相见也常常会显得格外亲切,这样不但能更顺利地了解当地的情况,节省了费用,还让自己的“人脉”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和延伸。

    第四是充分利用校友关系。对我的旅行事业来说,还有一个很大的便利就是,我有遍布国内各大知名高校的高中校友,他们聚集于国内各大城市,其中我熟识的很多。他们的接待和导游,一方面为我省下了一笔不菲的住宿费,另一方面也可以帮我更深入地了解目的地。这多亏了高中时代开始主动接触优秀人物、扩大交际圈子的意识与行动。

    当梳理各种社会关系时,在我们一生中有几种关系是你不能选择的。你不能选择是谁生的、也不能选择生谁(母子关系、父子关系)。相似的,同学关系也具有某种不可选择性——你无法选择跟谁做同学,无法选择“同桌的你”,而这些关系却长久铭刻在你的记忆深处,伴随并影响你的一生。

    很庆幸,我有一个很庞大、很优秀的校友圈子。他们主要是我的高中校友和大学校友。

    记得高考那年,母校高考成绩特别好,竟然有306个考生上了重点线,我大概认识其中的100人。后来张贴高校录取红榜的时候,看着红榜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我乐坏了。这意味着,我几乎在全国各地各大知名高校都有校友了。这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这一切来源于日常结交优秀朋友的欲望和主动出击的意识。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一个更优秀的圈子里,会受到更多的熏陶。但是,仅仅有欲望是不行的,还要有主动和人接触的意识。其实高中的课程也很紧张,大家不会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去交往;高中的活动舞台有限,也不会有太多的和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同学接触的机会。这时候要想认识更多优秀的朋友,就要主动出击,抓住有限的机会了。譬如加入学生会,就会有和不同年级的优秀同学接触的机会;担任班级主要学生干部,就可能有和年级其他班级学生骨干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一切不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有时候还要投入些许金钱。其实功利性地说,结交朋友和经营人际关系是类似的。

    在全国各地高校都有朋友的好处,很快就在大学显现出来了。这为我云游中国提供了极大方便。因为他们的接待,为我节省了不少的旅行费用;因为他们的导游,也让我对当地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因为他们,我的旅行目的和收获又多了一个:走亲访友。

    进入大学以后,空间和舞台一下子大了很多。这时候你接触到的是来自全国各地,学习不同专业的,和你起点都差不多,但是性格、观念也许完全不大一样的朋友。每个学校都有很多很多的学生社团,每个社团就是一个不大也不小的圈子。融入这个圈子,也许你就能够获得这个圈子的朋友了。

    大二暑假到大三暑假的14个月,是我旅行的密集期。2003年暑假:我一口气跑了上海、宁波、绍兴、杭州、嘉兴、苏州、无锡、江阴、常州、南京、济南、青岛、天津、北京14座经济发达城市;2004年寒假春节后第七天就踏上列车开始新的旅程,游历了西南的几个重镇:贵阳、遵义、重庆和成都;2004年3月,趁着刚刚开学闲暇时间充裕的机会游历了洛阳、西安、咸阳、平遥、太原、石家庄、郑州、开封和漯河南街村;2004年“五一”假期去了岳阳、长沙、南昌、合肥;2004年暑假去了义乌、东阳横店、临海、路桥、雁荡山、乐清柳市、温州、永嘉楠溪江、苍南龙港、福鼎太姥山、福州、泉州、厦门、永定、梅州、潮州、汕头、惠州、东莞、广州、佛山……累计用时139天,游历了大约70座城市,行程数万里,颇有点“80天环游地球”的味道。

    很多人问我旅行的意义所在,我曾在个人博客写了篇《我的旅行哲学》来谈对旅行的理解和总结:旅行不是旅游,而是一种投资;旅行是学习的过程;旅行是积累和维护“人脉”的过程。

    近三年多来,我把自己的奖学金、工作报酬及部分生活费都“投资”到了旅行中。数万公里旅行得到了什么回报呢?很多人这样问我,我只能淡淡一笑:“旅行可以给自我增值,它带给我的是潜在的收益。”看过了社会这个大舞台,心态比以前会平和许多,对于眼前的失败和挫折,也不像以前那样看得很重。

    旅行应该会是我以后生活的一部分,“在路上”会是我的生存状态。毕业后上班前,我还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毕业旅行。这次旅行的目的地包括兰州、西宁、青海湖、格尔木、拉萨、林芝、香格里拉、丽江、大理和昆明。

    其实,毕业旅行的想法,从心动到行动的时间间隔只有7天,也是大学时代的最后7天。办理各种各样的离校手续,和同学们道别,筹借旅行经费,申请延期上班,准备旅行用品,搜索行程资料,整理四年下来的行李物品、托运回家……都是在这几天完成的。拿到毕业证的第二天,我和中国地质大学原自行车协会主席,还有另外一个很棒的小伙子,就踏上了西去兰州的列车,开始骑行之旅。这次旅行对我来说很不一样,用骑自行车的方式旅行对我来说是第一次,目的地拉萨的一切又是那么的神秘和令人向往,所以开始的一切都是令人无限憧憬与兴奋的。不过后来发现以自行车的旅行方式进入西藏是一个错误,至少对我来说是不合适。体力上的不足,一路上坡的艰辛,恶劣的天气变化,高原反应导致的咳嗽不止……都是很难逾越的障碍。此时,自行车已经变成累赘,这种旅行方式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乐趣可言了;该放弃的时候还是得放弃,一味逞强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不利的。

    在格尔木的时候,我果断放弃骑车进入西藏的计划,选择越野车方式进入拉萨。在拉萨,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富丽堂皇的藏族宫庙,也不是雄伟壮阔的高原风光,而是人,在拉萨碰到每一个人。你会发现,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城市,相遇就是一种缘分,有幸聆听别人的故事,更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在那个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游人的八廊学旅馆,在那条白天永远阳光照耀的走廊,永远都围着那么多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他们热烈而欢快地聊着,也许每次或者每天的人都不一样,但是主题和氛围是不变的:以旅行为中心,讲述自己的心情故事。每天都有人走了,奔向另外一个目的地;每天又有人从上一个目的地来到这里。在拉萨的几天里,我有幸碰到了一拨又一拨的“牛人”,有从青岛出发,经过东北、内蒙、宁夏进入青海,万里骑自行车到拉萨宣传北京奥运青岛帆船比赛的爷爷奶奶级老人;有利用两年时间,独自骑摩托车走遍大陆所有省市,摔过无数次,正向珠峰进军的年轻人;有曾经穿梭于缅甸、泰国、老挝之间的“金三角”,几次被临国非政府武装绑架的小伙子;还有从云南丽江出发,独自徒步从滇藏线和川藏线进入中国唯一没有公路的县城“墨托”的女孩……和每一个人聊天都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子,可以看到另外一个世界。

    这段“最后的疯狂”经历将会成为我永久的记忆。


上一页        返回书目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