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儒学大师谈人生一:人生信念7 ( 本章字数:2063) |
正文 第8节:儒学大师谈人生一:人生信念(7) 其实,知识多寡对人生的影响并不大,但我们是否知道自己无知,却直接影响人生格局。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很无知,他就热衷于接受新知,对他人的不同意见也不会在头脑中产生排斥反应。相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很无知,他就会厌恶"新知",将它们视为"坏"的东西,并采取回避、反对的态度。他总是认为"我是对的,错的是别人",痛恨他人的不同意见,甚至将不同意见视为人身攻击。这样,他就只能永远生活在他的"井"里。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根据有限信息进行思考并形成想法,当信息残缺不全时,会形成偏见。加上感情倾向与情绪作用,会使自己的见解偏得更厉害。西方哲人说:"所谓事实,就是我们对某种东西加以解释并称之为事实。"这就是说,我们称之为事实的东西也许并非事实。美国金融专家索罗斯说得更明确:"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有缺陷,因为我们无法透过没有折射作用的棱镜看待这个世界。"这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无知,我们的每一个想法都可能是偏见。如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眼界就会豁然开朗,对新生事物、对他人的不同意见就会心平气和,而不会自作聪明、固执己见。 康有为生平 康有为(1858--1927),晚清哲学家,字广厦,人称"南海先生"。早年设万木草堂,收徒讲学。1895年,联合1300多名举人,向朝廷上万言书,史称"公车上书"。后辅佐光绪帝推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辛亥革命后,康有为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思想日趋保守。 人人皆可平等自立 康有为说:天之生物人为最贵,有物有则,天赋定理人人得之,人人皆可平等自立。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最早举起人权大旗的人之一。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一直强调的是君权,又以父权、男权为经纬,形成一张牢牢禁锢整个社会的巨网,结果每个人都不得自由。 我们很多人以为封建时代的皇帝至高无上,必可为所欲为,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其实并非如此。皇帝也要受各种礼仪、宗法的约束,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规矩而行。很多皇帝昏庸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追求自由的表现。他们并非愚蠢到不知道这样做可能导致失去皇位的恶果,但他们肯定早就厌倦了皇帝这项工作。很多人以为皇子生活无忧无虑,其实也非如此。比如清朝的皇子,刚出生就要离开母亲,交给奶妈喂养,从此很难跟母亲见面。连正常的母爱都享受不到,其他方面可想而知。 纵观中国二千余年封建史,实际上是牺牲每个人的自由而保障社会稳定。评论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已经毫无意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让每个人都不得自由的制度肯定是不科学的,也不利于社会进步。鸦片战争之后,这种制度的不科学性已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康有为吸收西方的民主思想,提出了维新变革的主张,其核心就是强调天赋人权,提倡人人独立平等。他在《大同书》中说:"全世界人欲去家界之累乎,在明男女平等各有独立之权始矣,此天予人之权也;全世界人欲去私产之害乎,在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始矣,此天予人之权也;全世界人欲去国之争乎,在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始矣,此天予人之权也;全世界人欲去种界之争乎,在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始矣,此天予人之权也;全世界人欲致大同之世、太平之境乎,在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始矣,此天予人之权也……" 在过去,只有皇帝可称"天子",康有为把每个人都提升到"天子"的地位。他说:"人人皆天生,故不曰国民,而曰天民。人人既是天生,则直隶于天,人人皆独立而平等,人人皆同胞而相亲如兄弟。"他的观念中,包含了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从康有为开始,中国人讲自由,讲民主,讲平等,已经讲了一百多年,现在讲人权又成了热点话题。那么,中国的民主进程怎么样呢?中国人的人权得到了充分保障吗?这不是本书探讨的话题。 |
上一页 返回书目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