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到中国饭的味道就撤退! ( 本章字数:8531) |
感恩节,起源于北美洲的英属殖民地普利茅斯,该地居民在1621年获得丰收后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以“感谢上帝”,之后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节日,名为感恩节。节目的时间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1950年的感恩节为门11月23日。 东京麦克阿瑟的豪华富邸在11月23日点起了感恩节目的蜡烛,餐桌上的刚出烤炉的火鸡散发出的香味令人愉快。麦克阿瑟和家人一起做了“感谢上帝”的祷告后开始享用节日的晚餐。麦克阿瑟在餐后甜点之后破例又倒了一杯香槟酒,然后站在窗前凝望着东京的万家灯火。此时,收音机里的播音员正在描述朝鲜前线美军士兵感恩节的菜单,让人听上去不像是在报道一份战壕中的莱诺,更像是在介绍高尔夫俱乐部里银行家们的一次聚会:鸡尾酒、夹馅橄榄、烤小公火鸡加酸果酱、水果沙拉、蛋糕、肉馅饼和咖啡。麦克阿瑟对 这份菜单的具体内容不感兴趣,无一亮他将亲自飞往朝鲜前线,他要到那些美国小伙子中间去转转。如果记者们能拍一张麦克阿瑟将军和美国士兵一起讨论火鸡味道的照片,并在报刊上发表,这个感恩节就圆满了。 24日,美军第八集团军指挥部所在地朝鲜清川江边新安州的上空天气晴朗。麦克阿瑟的专机降落在坑坑洼洼的跑道上时,以沃克将军为首的将军们恭敬地迎接了他。穿着派克大衣的麦克阿瑟走下专机,并没有先和他的军事将领们握手,因为他知道记者们对这样的照片不感兴趣,于是他出人意料地先蹲下身来,拍了拍美第一军军长米尔本将军带来的一只名叫埃贝的德国种小狗的脑袋,似乎还说了一句什么玩笑话。记者们拍下了这张轻松愉快的照片,并在没有听清楚麦克阿瑟说的是个什么玩笑的前提下,和在场的美国将军们一起咧开嘴笑了起来。 接着麦克阿瑟乘吉普车到前线进行了视察。 麦克阿瑟半开玩笑地责怪了沃克将军行动缓慢,沃克一直对这个问题采取一种不表态的态度。他听见麦克阿瑟对美第二十四师师长丘奇少将说:“我已经向第二十四师小伙子们的妻子和母亲们打了保票,小伙子们将在圣诞节回国。可别让我当骗子。赶到鸭绿江,我就放你们走。” 麦克阿瑟的话被在场的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牢牢地记住了。 记者们抓住这个话题,问:“将军,您的意思是否是,这场战争能在圣诞节之前结束?” 麦克阿瑟说:“是的。我左翼部队的强大攻势将势不可挡,任何抵抗将是软弱和没有希望的;我右翼部队有强大的海空军的配合,将会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左右两翼在鸭绿江边的会合,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战争的结束。” “将军认为中国军队有多少人在朝鲜?” “三万正规军和三万志愿军。” “胜利后的打算是什么?” “第八集团军调回日本,两个师去欧洲……圣诞节前让孩子们回家!” 第二天,11月25日,美国各大报刊刊出的标题是:《麦克阿瑟将军保证圣诞节前结束战争》、《圣诞节土兵可以回家》、《胜利在望——圣诞节不远了吗?》…… “圣诞节攻势”这一战役的名称从此具有了讽刺的意味。 “圣诞节前让孩子们回家”这句话日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永久的笑柄。尽管日后麦克阿瑟在他的辩解和回忆录中极力否认自己说过类似的话,但是所有在新安州机场上的美军高级军事将领和大批的记者都是见证,彻底的不认账是不太可能的。麦克阿瑟的参谋惠特尼少将后来回忆说,当时麦克阿瑟的话是“半开玩笑,但意思和目的带有某种肯定性”。麦克阿瑟自己的辩解是:“在和一些军官的谈话中,我告诉他们布莱德雷将军希望圣诞节前把两个师调回国,要是赤色中国不干预战争的话……报界将这句话曲解为我们必定胜利的预言,而且这个伪造的歪曲的解释后来被用来作为狠狠打击我的一个有力的宣传武器。” 麦克阿瑟没法否认的是当天他发表的一份公告:联合国军在北朝鲜对在那里作战的精锐军的压缩包围现已临近关键时刻。在过去三周内,作为这只铁钳独立成份的各类空军,以模范的协同和战斗力发动了持续的攻击,成功地切断了来自北方的补给线,这样,由此而进行的增援急剧减少,基本的补给明显地受到限制。这一钳形攻势的右翼在海军有效的支援下, 现已抵达居高临下的包围阵地,把地理上可能有敌人的北部地区一分为二。今天上午,钳形攻势的西段发动了总攻,以完成包围并夹紧钳子。倘能成功,这实际上将减少战争,恢复朝鲜的和平统一,使联合国军队迅速撤离,并使朝鲜人民和国家得以享有全部主权和国际的平等。我们就是为此而战。 英国《泰晤士报》当天在报纸上宣布:“七个联合国师(三个美国师和四个南朝鲜师)以及英联邦旅已准备就绪,去进行据称是最后的进攻,以扫荡从西海岸至南朝鲜部队已经到达地点的这段鸭绿江下游地区。” 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哪一个军事指挥官会在进攻前光天化日地把自己的进攻计划公开宣布,进攻的路线、规模、兵力、目的等绝对机密的军事内容都像公布旅游计划一样张贴出来了。 英国报刊说,大肆宣扬这次进攻,“显然是一种最奇特的打仗方式”。 麦克阿瑟的情报官威洛比此时的心情远比他的司令官紧张。这个有名的乐观主义者鉴于第一次战役的教训,在“圣诞节攻势”的前夕,他对中国军队的估计要比以前现实得多。威洛比11月15日提醒他的司令官:“大约有三十万有作战经验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已经在鸭绿江北安东至满浦128公里的地段集结。 来自中国广东的情报也表明,大批火炮、轻武器、弹药和其他军事物资正在装船北运。” 威洛比对于24小时不间断飞行的美军侦察机飞行员“没有发现中国军队的踪迹”的报告感到怀疑。他认为中国军队有能力把部队渗透到朝鲜,因为中国军队善于利用偏僻的道路行军,并利用夜色作为掩护。而且这支军队的后勤支援相对也容易,因为补给线非常短。 关于中国军队的机动能力和隐蔽行军的特点,美军战史中描述得十分详细:中共军队强行军的能力是非凡出众的。根据可靠情报,中共三个师从鸭绿江边的安东出发,用十六至十九天的时间行军二百八十六英里,到达了北朝鲜东部的一个集结地域;一个师在十八天里,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平均每天行军十八英里。中共士兵的“白天”开始于夜幕降临的时候,大概在晚上七时左右,直至翌晨三时。拂晓时,即五时三十分,他们要挖掩体,伪装所有的武器装备,然后吃饭。在昼间,只有侦察部队在行动,以寻找第二天的宿营地。主力部队都静止不动加以伪装,从航空照片和空中观察是无法看到的。如果一名中共士兵在白天去掉了伪装,飞机来时他必须在留下他踪迹的地方一动不动,军官有立即枪毙违令者的权力。 尽管美军飞机的空中侦察很严密,但中国军队大兵团的机动开进没有被发现。朝鲜战争结束后,美英等国的军事家们将此举称为“当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美第八集团军对为什么没有发现中国军队的大举调动做了如下解释:一、在得到相对准确的情报时,一种“不会是那样的”先入观念左右了判断。任何情报如果指挥官不相信,是不能称其为有效情报的。 二、第八集团军的情报组织贫乏。原来美二十四师在南朝 鲜建立的情报网后来解散了,之后没有再建立有效的情报网。 三、情报技术上没有夜间侦察的有效手段。判读军官不具备识破中国军队的伪装的能力。 四、集团军召集来的侦察军官和判读军官都是些多年没有参加战争的人,岁月令他们已经失去了其职业敏感性。 而对于始终没有弄清中国军队准确的人数,第八集团军的解释是他们“跌入了中国军队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骗局”。因为,“中国军队规定称呼下降两级使用,即把军叫做某某部队,让人听上去像个团,师让人听上去像个营,团让人听上去像个连。 这些说辞正说明了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沃克将军的观点:统统是失败后的一种牵强的推脱。 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沃克将军在麦克阿瑟眼里是个胆小而怯懦的人。在新的战役即将开始的时候,沃克不再为麦克阿瑟武断的指挥方式和把第十军独立于他的指挥之外感到愤怒。此刻,更令他忧虑的是他的第八集团军将要面临的扑朔迷离的战场。第八集团军由于与东线的第十军之间巨大的间隙而使右翼“危险地暴露”着,这一点让沃克感到相当的恐惧。当麦克阿瑟命令他11月15日开始进攻时,沃克反抗说他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后勤物资,而他的部队每进攻一天就需要各种物资4000吨。于是,麦克阿瑟不得不将进攻的时间改在11月20日。而随后沃克的消极准备又使进攻的时间推迟到24日。究竟沃克的这种拖延是不是正好给了彭德怀调动部队的时间且不说,美军的军事学家对沃克的这种谨慎给予了看似离奇但十分有哲理的分析,他们说沃克之所以这么做是出自于他“对中国军队的某种敬佩”。沃克对一个记者明确说过,尽管麦克阿瑟的命令要坚决地执行,但他的准备是一旦情况有变就撤退。他曾对他的一个亲密的朋友说,右翼的第八集团军在中国军队面前的撤退,使他差一点儿丢了官。麦克阿瑟不喜欢他。他必须按照麦克阿瑟的计划发起进攻,否则他的职业军人生涯很快就会结束。但他同时又敏感而强烈地预感着:“中国军队肯定在一个什么地方等着我们。” 为了和东线的美第十军联系上,沃克派出巡逻队去寻找他侧翼的友军,结果巡逻队的报告说,第八集团军的侧翼“好像存在一支部队”。在即将开始进攻的记者招待会上,沃克将军的话令在场的新闻人士都感到气氛不对头。《读者文摘》记者詹姆斯。米切纳后来回忆说,那次记者会是他“所有记忆中最为阴郁黯淡的事”。 记者问:“沃克将军,你说你的巡逻队已经与左翼建立了联系,他们是友邻部队吗?” 沃克回答:“我们是这样认为的。” “难道您不知道吗?” “我们认为他们肯定是友军。” “你们与左翼没有任何联系吗?” “没有。我们是各自独立作战。但我们确信,那些部队肯定是友军。” 几天之后,当战场打响时,沃克知道了他的巡逻队看见的那支“肯定是友军”的部队,其实是一支中国迂回运动中的部队。 对麦克阿瑟的“圣诞节攻势”提出强烈质疑的不止沃克将军一人,连同总统杜鲁门和包括李奇微在内的美军高级将领都认为麦克阿瑟是在走钢丝。在一次杜鲁门召集的会议上,李奇微对麦克阿瑟进行了尖锐的抨击。李奇微认为麦克阿瑟把第八集团军和第十军互相不联系地分成两路进攻,是给了善于穿插和分割的中国军队一个绝好的机会。这种部署是西点军校最低级的见习学员才会干出的事。他接着以嘲笑的口吻讥讽了麦克阿 瑟的所谓“进攻”:“尽管麦克阿瑟把这次向鸭绿江的推进称做‘进攻’,但实际上不过是一次接敌运动。在未弄清楚敌人的位置之前,在敌军部队根本就未与你的部队接触之前,你是无法向敌人发起进攻的。很多野战部队的指挥官都相信,中国的强大的部队一定在什么地方待机,而且,有一两位指挥官还对不顾侧翼安全、不与两翼友邻部队取得联络而盲目向前推进的做法十分明智地表示怀疑。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知难而退,而且很多人还表现出总司令那种过于乐观的情绪。”杜鲁门也对麦克阿瑟“节前结束战争”的论调表示怀疑,尽管这种怀疑是在事后说出来的:“我们当时应该做的是停止在朝鲜颈部这个地方(他用手指着一个地球仪说),那是英国人所希望的。我们知道中国人在边界线有近一百万人以及诸如此类的事,但麦克阿瑟是战地指挥官。你挑选了他,你就必须支持他,这是一个军事组织得以运转的惟一方式。我得到了我所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意见,而在前线的这个人却说,这件事应该这样做。所以我同意了。这是我做出的决定,不管事后怎样来看。” 连总统都拿麦克阿瑟没有办法,其他的高级军事幕僚们又能做什么? 国务卿艾奇逊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政府失去了制止朝鲜走向灾难的最好机会。所有有关的总统顾问,不论是文的还是武的,都知道出了毛病,但是什么毛病,怎样找出来,怎样来处理,大家都没有主意。” 麦克阿瑟作为一名驻国外的军事将领与本国政府和本国最高军事决策机构的关系,已成为二战后世界政治史和战争史上最奇怪和最荒诞的关系。“他总认为我们是一群毛孩子。”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将军说。这个比喻极其生动,但美国作家约瑟夫。格登说得却更妙:“五角大楼的主要罪过是因小怕事。参谋长联席会议在麦克阿瑟面前就像学校的男孩子在城里遇到街头恶霸一样怕得发抖。” 11月23口感恩节这天早晨,彭德怀拿着放大镜在地图上晃来晃去,他把洪学智、邓华和解方叫来,指着地图上的德川和宁远说:“就在这里!就在这里!” 彭德怀等待的战机已经明朗了:联合国军的右翼已经形成明显的薄弱部位,这个部位就在德川和宁远地区。在这个地区的联合国军是南朝鲜军的第七师和第八师,而将与其相对阵的是中国的第三十八军和第四十二军。应该说,这是彭德怀预想中的最理想的状况,南朝鲜军队根本不是中国军队的对手。从这个部位插进去,可以直捣西线联合国军的大后方。彭德怀似乎已经能够看见南朝鲜的两个师全军覆没的结局。 彭德怀立即给第三十八、第四十二军发电:“你们应以求得全歼德川地区李伪军第七、第八师为目的。你们的攻击时间于二十五日晚开始。清川江西岸各军,则视战役情况发展而定。 请韩先楚同志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总之,以先切断、包围,求得全歼李承晚第七、第八两师为原则。” 这一天,除南朝鲜第七、第八师到达德川、宁远一线外,南朝鲜第六师正由价川地区向东转移,北仓里、假仓里由美军第二师接替。与此同时,美骑兵第一师、第二十四师、英第二十七旅以及南朝鲜第一师均已进至球场、龙山洞、博川一线。敌情的变化引起中共中央军委的注意,特来电报:我军在清川江东岸发起进攻后,美军第二师、骑兵一师有向东增援的可能。如该两敖东援,我军在清川江东岸之三十九、四十军,均难达到配合四十二军、三十八军歼灭李军第七、第八两师的目的。因此,建议以 四十军东进与三十八军靠拢,增强我军左翼突击力量。 以对付球场、院里方向可能东援之美二师和骑一师,以保证我三十八军、四十军首先歼灭李军第七、第八两师,并对下一步对故作战造成战役迂回的有利条件。 彭德怀立即对其战役部署做了调整:由韩先楚副司令员直接指挥第三十八军和第四十二军,首先歼灭德川、宁远、盘山之南朝鲜军第六房七、第八三个师;第四十军东移至新兴里、苏民里以北,以一个师接替第三十八军—一二师的防务,阻击敌人,其主力向夏日岭、西仓插进,阻止美军东援;在第四十军东移后,第三十九、第六十六、第五十军等部亦逐次东移,逐次接防,保持战线的完整。当向敌发起全面进攻后,各军应积极向当面之敌进攻,求得歼敌一部。 彭德怀把调整后的计划向毛泽东汇报,再次确定西线发起攻击的时间是11月25日黄昏,而相应调整后的东线发起攻击的时间则是26日黄昏。 就在麦克阿瑟到前线谈笑风生的时候,彭德怀接到毛泽东的回电是:“你们本目七时的作战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毛泽东不知道,就在他向朝鲜发出这封电报的时候,一件令他终生悲伤的事件发生了。 25日上午,美军飞机飞临志愿军指挥部所在地的上空,一枚凝固汽油弹落在了彭德怀所在的房子顶上,房子瞬时燃烧起来。因为前一天志愿军指挥部已被美军飞机轰炸过,在洪学智等人的坚决要求下,这天早上彭德怀一行上山隐蔽了,但是,毛岸英和另外几名参谋人员没有上山隐蔽。高温的凝固汽油弹仅用了几分钟就将房子烧成了灰烬。当美军飞机离去,彭德怀从山上下来时,他看见了毛岸英烧焦的尸体。 “为什么偏偏把他炸死?”彭德怀在极度的悲伤中反复念叨着这样一句话。 除了彭德怀和几位高级指挥官之外,没有人知道毛岸英的真实身份。 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1922年出生于中国长沙,童年时跟随母亲杨开慧在国民党的监狱中度过。后被中共地下党营救。 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和苏联东方语言学院的毕业生,苏德战争时成为苏军的坦克中尉。人朝前是北京机器总厂的党委副书记。人朝后任彭德怀的秘书兼俄文翻译,牺牲时年仅28岁,新婚不久。 这是联合国军“圣诞节攻势”正式开始后第二天发生的事情。 几个小时之后,士兵们用木板钉了个棺材,把毛岸英埋在了山上。 至今,在北朝鲜那个叫大榆洞的地方,竖立着一块石碑,正面写着:毛岸英同志之墓。背面写着: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一九五零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没有联合国军特工人员的现场侦察和标示目标位置,美军飞机对彭德怀办公地点的轰炸绝不会如此准确。这件事表露出朝鲜战争初期中国方面对战争指挥部的保卫工作的疏忽。 如果彭德怀未听从劝告而上山躲避,那么他也不会逃过这场灾难。朝鲜战争如果没有了这位中国司令官,战争又将是个什么样子呢? 麦克阿瑟下达了全线进攻的命令,在眼看着坦克的隆隆发 动和记者们在一种莫名的兴奋中向全世界发出联合国军开始“最后的攻势”的电讯之后,觉得这里已没有他这个总司令的什么事了,于是他又登上专机,之后,他对飞行员下达的指令又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朝西海岸飞,然后沿鸭绿江往北!” 随行的参谋们立即说不行,因为即使这架专机有自卫武器。 有战斗机护航,往鸭绿江飞也是十分危险的事情。情报官威洛比不是多次警告说,苏联的米格飞机已经在鸭绿江上跟美军飞机碰过头了吗?中国军队江边的高射炮兵不是已经有了击落美军飞机的纪录了吗? 麦克阿瑟说:“我要看看地形,看看苏联人和中国人的迹象……敢于进行这次飞行的胆略就是最好的保护!” 任何反对在麦克阿瑟的旨意前都是没有效果的。 记者们害怕了,嘟嘟嚷嚷道:“有必要这么做吗?” 麦克阿瑟的参谋惠特尼将军小心地提醒道:“是不是带上降落伞?” “你这个绅土愿意的话你就带上,反正我不带。”麦克阿瑟叼着他的烟斗,脸上浮现的显然是一种嘲讽。 专机起飞了。在西海岸上空转弯,到达鸭绿江的入海口。 麦克阿瑟命令:“沿着江飞!飞低一点!” 高度5000米。 机翼下是一片白雪皑皑的山地和平原。鸭绿江已经封冻,江水特别湍急的江心偶尔露出黑色的江面。沿江巨大的荒原上崎岖境蜒的道路被厚雪覆盖,没有任何人迹和交通工具通过的迹象,荒原在迷蒙的风雪中一直延伸到遥远的西伯利亚没有人烟的远方。 70岁的麦克阿瑟什么也没看到。 惠特尼将军后来对他从飞机的舷窗向下看到的景象所感到的畏惧记忆犹新:“极目远望的是无穷无尽的穷乡僻壤,崇山峻岭,裂谷深峡,近乎于黑色的鸭绿江水被束缚在死一般寂静的冰雪世界之中。”惠特尼感到麦克阿瑟不要降落伞是对的,因为他认为,如遇紧急情况,宁可与飞机同归于尽,也比降落到“这冷酷无情的荒郊野地上‘好。 麦克阿瑟因为他的鸭绿江飞行,被美国空军授予了功勋飞行勋章和战斗飞行荣誉徽章。 麦克阿瑟在记者们崇拜的目光中结束了边境飞行。他的专机这回真的向东京飞去了。当飞机消失在云层中的时候,留下来的沃克低声地嘟唤了一句:“胡闹。”沃克的声音虽然很低,但在场所有的人事后都说自己清楚地听见了。 沃克将军的助手林奇在不得不回答记者就此提问时的答复是:“沃克将军无论遇到什么恼火的事都不使用亵渎的语言。” 麦克阿瑟回到东京立即发表声明:联合国军此次进攻将很快以胜利告终。 东京《朝日新闻》当日在显著位置用大号字体刊出的标题是:联合国军开始总攻势,战乱可查结束与此同时,位于战争前线的沃克将军却对美第二十四师的师长丘奇少将说:“告诉你的先头部队二十一团的斯蒂芬斯上校,要他一闻到中国饭的味道就撤退!” 还是与此同时,在麦克阿瑟专机刚刚掠过的一条荒凉山沟中的一个潮湿的山洞里,彭德怀正用冻得麻木的手举着放大镜在看地图。他苦苦地思索着战役打响之后,最关键的第三十八军方向还可能发生什么意外的情况。 就在美军士兵们嚼着香喷喷的火鸡肉,喝着热咖啡的时候,朝鲜北部的那一望无边的雪原之中,几十万中国士兵正缩在用枯枝和积雪伪装起来的战壕里,在他们的小铁锹上烙一种坚硬的面饼,或者把土豆和黄豆粒烤熟,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准备自己的口粮。中午的饭是煮熟的玉米棒。玉米棒冻得很结实,他们就把玉米棒放在冬天的太阳下晒,晒软一层就啃掉一层——由于已经把置敌于死地的一个巨大的陷阶挖好了,等待的时刻他们吃得很慢很从容。 看不见阳光下战壕边沿上那一排排中国士兵们的金黄色玉米棒而自称“深刻地了解东方民族的性格”的麦克阿瑟,由此注定了他的“圣诞节攻势”在世界战争史中演绎的必然是悲剧。 |
上一页 返回书目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