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本章字数:1894) |
正文 前言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开始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生活,深刻地影响中国历史进程。此后历经时代变迁,儒家的政治地位时有起落,但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一直存在。其根本原因,它是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上形成的,正如历史不可能被割裂一样,儒家思想也不可能被统治者一把火就烧掉,不可能被统治者用屠刀从人们的头脑中剥离。
经二千余年浸润,儒家思想早已融入到中国人的灵魂中,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融入到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中。它已经成了中国人先天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不管它是健康基因还是有缺陷的基因,不管我们喜欢它还是讨厌它,都必须接受它。 每一个中国人,不管他是熟读儒家经典的人,还是不知《论语》为何物的人;不管是名牌大学毕业生,还是乡下不识字的老太太,都必然熟谙儒家思想。我们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每想一个问题,往往都带着儒家文化的色彩。归根结底,儒家思想是中国人过去行走过的道路,是中国人现在正在行走的道路,也是中国人未来若干年内还将继续行走的道路。我们也许不知道这条路来自何方,不知道它通向何处,却走在这条路上。 既然如此,何不搞清这条路的来龙去脉呢?何不搞清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呢?带着清醒的头脑出发,不是可以走得更好吗?不是对前途更有信心吗? 儒家思想主要是由历代儒士传承、研究、改进和推广的,那些儒学大师,往往代表了当时儒学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本书收录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阳明、康有为、梁启超等十余位儒学大师的重要言论,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儒家所持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文化变迁的大致脉络。 我们读古人的著作,往往存在一个困惑:由于信息障碍和文字障碍,加上时代背景不同,我们很难清晰地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不仅我们现代人有这种困惑,古人同样如此。历代"训怙学"盛行,文字注释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各家注释又多有冲突,即可说明前人也存在理解的困难。有鉴于如此,本书为儒学大师们的观点提供了大量史实和生活实例以资佐证,同时进行了必要的推论、解说。这样既能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又能轻松突破阅读障碍,增进理解的清晰度。 当然,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作者水平有限,在介绍过程中,必有未尽之处。但是,明明白白地学到一点,胜于囫囵吞枣地学到很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理解能理解的,对不能理解的暂时搁置,这也是儒家的一个重要学习方法。 这里还需特别申明:本书个别地方,采用了断章取义的方式。也就是说,采用了大师的文字,却偏离了大师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是因为,时代在发展,大师们的某些观点到今天已经落伍了、陈腐了,没有必要把它们塞进大脑里占用"内存"。但他们的文字很好,所以笔者以它们为工具,承载现代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而这些理念和方法中,又或多或少地透着儒家文化的色彩。好比马车和小轿车,都有几个轱辘,此轱辘和彼轱辘不可同日而语。但此轱辘也不是平空产生的,必然跟彼轱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严谨的学者也许会批评笔者断章取义的方式不够严谨,但笔者暂时还没有接受批评的想法。如果大师们所讲的道理没有道理,如果大师们所表达的意思没有意思,又何必把它们介绍给读者朋友呢?虽然读者对好坏对错有判断力,但大师的名头有时也能影响读者的判断力。介绍没有道理和没有意思的东西,就可能引起误导。 对绝大多数者来说,主要是想知道一些对人生有指导意义的道理,对生活有实用价值的方法,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那么,学习一些适于现代生活所需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也许更胜于学习某位大师早已过时的观点。 满足读者的需要,正是本书写作的目的所在。 |
上一页 返回书目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