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文凭崇拜的隐患

( 本章字数:1808)



消除文凭崇拜的隐患

假文凭的兴起、领导干部搞文凭热以及各行各业的唯文凭论,推算起来,应该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十多年来,文凭热越演越烈,甚至已经发展到一些有名望的高等院校,也被拖进了变相拍买文凭的怪圈,且文凭的档次处在滚雪球似的挺进状态。原来吃香的是专科,后来是本科,然后是研究生,如今已经向博士生挺进了。有些文凭纯粹就是交了钱后,便钱凭交易,其它的发证机关就不管了。有了发证权,其实就有了发财的门道。还有一部分人,一心只有想拿文凭,自己的本职工作蒙混过关,敷衍了事。因为只要混个文凭,职称、晋级、工资……便都跟着来了。甚至有些人有了文凭后,工作岗位也可以改变,原来在艰苦岗位的可以换个轻松点的,原来在基层的可以进城,原来在小单位的可以进大单位……这文凭几乎比皇帝的牛皮圣旨还有用了。

勿庸否认,一个进步的社会,不崇尚文化科学知识是不行的。但任何优秀的东西,当我们一拥而上,把重视当成了盲目崇拜,那么这高尚也就变得庸俗不堪了。特别是通过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优秀的东西,更让人恶心和反感。

因为文凭热的兴起,助长了腐朽封建思想里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意识里的泛滥。具体表现在教育孩子上,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只会发出同一种声音:“千好万好不如读书好。”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是:“只要读书好就行,其它都是一俊遮百羞。”我们不禁要问,天下人都去读书好,谁来当农民?谁来当工人?谁来干其它的活?况且由于智力因素不同,天下人都不可能读得进书。我们很多家庭已经将教育孩子的人生目标,锁定在两个字上——读书!所以这就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象,一个非常宠大的国民教育系统,也就只在为那几个大学生服务了,其它没有进入大学殿堂的所有人,就成了这些大学生的徇葬品了,这是一种多么令人痛心的社会现实啊!

因为文凭这一崇高的无价之宝,具有超强的诱惑力和穿透力,有些人的一辈子,就为苦文凭消磨殆尽了,也不知道为社会创造什么。就是明明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稍稍发展一下,是会有成就的,但怕挫折和失败,当然拿文凭也会有挫折失败的,但伴多,我们缺失的是一种创业精神。一个农民家庭,或者下岗职工家庭年收入不过几千元,却要为供一个大学生每年花费万元以上,上万元开支,对于一个全年收入上千元的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而三年或者四年或者更长时间的供书花费,就更是一笔天文N次方数字了,等到大学供出来,如果还找不到工作,那更是比窦娥还冤了。假设这些人,将供子女的这笔血汗钱,用来发展生产,或者脱贫致富,那也不需要国家的扶贫了,且小康水平早就达到了。可一般人骨子里想的是,要改变命运,就得供书,就是这辈子把上几辈子的钱花光了,只要子女不再是自己这样个命运就行了。这种产生了强烈的跳出命运怪圈的不正确意识,也是在为高校高收费推波逐浪。

细推起来,正因为大学文凭在根本上能够改变很多人的命运,才有那么多人像范进一样,为之折腰,付出一生,也再所不惜。

然而人的智力是千差万能别的,所要干的事情也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老是在说:“如今这个社会是多元化社会。”越来越多的个人崇拜,已经不会产生。但我们的教育却在变着法子,“一刀切”地将所有的人,都往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挤,这是不是太不切合我国实际了。国民收入与供书的极大反差,也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

我们的基础教育绝不是为了让大家拿到文凭,当然也不是反对拿文凭。因为我们有些行业确实需要文凭,比如一些高科技行业,专业技术人员,需要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才可能适应职业,那么我们还是要鼓励他们拿高文凭的,但毕竟这样的需求量还是很少的,像现今这样的不断扩招,只能导致人才危机(一方面现在一样高技工匮缺,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人满为患)。而其它的很多行业,其实也不需要多高的文凭。比如:产业工人,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如今的教育改革,也不能只钻研让学生多考几个分数,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做到:“人尽其才。”

如果我们老是注重于文凭的获取,最终只能将我们的教育魔化成培养奴才的工具。

文凭崇拜,也只能将我们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为了泡影,最可悲的是还会牺牲掉几代人创造力和潜力。消除文凭的目的,决不是反对文化教育,而是要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人都能够实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生理想。



上一页        返回书目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