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儒学大师谈人生二:生活艺术12

( 本章字数:2298)


正文 第24节:儒学大师谈人生二:生活艺术(12)

    有的人认为举行仪式不过是搞形式主义,对其中的繁文缛节也不以为然。这是因为没有理解仪式的重大意义。春秋时,齐景公登坛主持选拔射手的仪式,晏子担任司礼官。齐景公说:"选拔射手的仪式太复杂了,我感到厌烦。我只想得到天下的勇士,和他们一同图谋国家大事。"

    晏子说:"君子不讲礼节,跟普通百姓没有差别;普通百姓不讲礼节,跟禽兽没有差别。臣子勇气足就有能力弑杀君主,儿子力气大就有能力弑杀父亲,之所以不敢做这种以下犯上的事,就是受礼节的约束。礼节是用来统御百姓的,缰绳是用来驾御马匹的。不讲礼节却能够治理好国家的,我还没有听说过。"

    齐景公连连点头说:"有道理!"

    于是,他接受晏子安排,完成了一应仪式。

    晏子的"君子不讲礼节,跟普通百姓没有差别"这句话,道出了仪式的实质:就是要营造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氛,使人们对这件事引起高度重视。这绝对不是小事。

    在生活中,交往的礼节既是为了标示各自的身份,也有利于事情的顺利进行。比如在军队里,士兵见了将军要敬礼,这不是多此一举,目的是提醒士兵,他是自己的长官,必须服从他。如果士兵见了将军不敬礼,拍着他的肩膀叫"哥们",摸着他的脑袋喊"伙计",这就乱套了,将军一点权威都没有,发出的命令下属也不坚决执行,如何能打胜仗呢?

    通常来说,一家公司、一个团队在创业之初,对上下级交往礼节是不太注意的,大家称兄道弟,都无不可。一旦事业稳定下来,就有必要讲究礼节,如果仍像一群乌合之众,不利于提升团队形象,也会阻碍事业成长。

    汉高祖刘邦起事之初是个小亭长,不太懂礼节。他手下那些人,不是农民就是贩夫走卒,对礼节也所知有限。所以,汉朝初建时,没有什么礼仪规矩,君臣相聚时,饮酒争功,拨剑击柱,闹得不可开交,跟占山为王的土匪没有两样。

    刘邦一看不像话,就请儒士叔孙通传授礼仪。叔孙通知道,儒家的礼仪对这班大老粗来说过于烦琐,"礼仪三千,威仪八百",没有十几年功夫学不全,要让这些读书不多的文武官员来学,可谓勉为其难。于是,叔孙通杂采古礼和秦制,制定了以简易为特征的汉代礼仪,大体上就是由一个传令官喊一下,再由一个司令官引导一下,排列时分出文武、先后。至于穿什么衣,步子怎么走,手怎么放,几跪几叩头之类,就没那么讲究了。刘邦和官员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后来文武百官上朝,就照此行礼,简单而大方,居然有模有样,这就像个朝廷了。

    试想,如果朝廷不像朝廷,像个菜市场;官员不像官员,像一群农夫、商贩,老百姓看了不佩服,心里瞧不起,制订的政策、法令怎么会引起老百姓的重视呢?

    现代社会,讲人权,讲民主,但基本礼节不能讲掉,比如见了领导,应该主动打招呼,不宜扭头而过;进入领导办公室,应该先敲门,不宜昂首直入;给领导提意见,应该态度尊重,不宜颐指气使;应该用正规方式称呼领导,不宜称兄道弟……凡此种种,都不是小事。

    在生活中,待人的礼貌是融洽人际关系的调合剂。不论对方地位高低,都应该以礼相待。待人粗鲁无礼,只能说明自己缺少修养。

    子贡去承地时,看见路边有一个穿着破衣烂衫、名叫丹绰的人。子贡驱车上前,很随便地问:"这里到承地还有多远?"

    丹绰默不作答。

    子贡不高兴地说:"人家问你,你却不回答,是否失礼?"

    丹绰掀开身上裹着的破布说:"看见别人却心存轻视之意,是否有失厚道?看见别人却不认识别人,是否有欠聪明?无故轻视侮辱别人,是否有伤道义?"

    子贡一听此人出言不凡,顿生敬意,马上下车,恭恭敬地说:"我确实失礼了!您刚才指出了我三大过失,您还可以再告诉我一些吗?"

    丹绰说:"这些对你已经足够了。"

    此后,子贡对任何人都不敢起轻视之心,在路上遇到两个人就在车上行礼,遇到三人以上就下车行礼。


上一页        返回书目        下一页